中美贸易摩擦近日再度升级。美国总统特朗普扬言将对中国商品加征高达100%的关税,并进一步限制关键技术出口。一时间,“新冷战”氛围再起,市场风声鹤唳。然而细察局势,此轮对峙已非昔日光景——表面上美方依旧强硬喊打,实则战略主动权正悄然转移。中国不仅未被关税大棒击垮,反而凭借产业韧性、技术突破与全球布局,在博弈中展现出前所未有的底气与战略定力。
香港中通社图片
数据最能说明问题。中国海关总署最新公布,今年前三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达33.61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4%,连续八个季度实现同比增长。其中出口增长7.1%,贸易顺差扩大至6.29万亿元。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是在美国持续施加关税压力、科技封锁不断升级的背景下取得的成果。中国制造业出口已连续八年增长,工业制品全球份额长期稳居第一,占比接近两成。这充分证明,中国已不再是单纯依赖低成本优势的“世界工厂”,而是全球供应链中不可替代的“关键一环”。
为何美国的关税威慑力日益减弱?根本原因在于,经过多年交手,双方博弈格局已发生质变。当初美国轻易可寻替代供应商的低附加值产品,早已被转移或调整;而今仍留在中国生产的,多是产业链复杂、配套能力强、技术密集型的高价值商品。从新能源车、光伏设备到高端电子元件,这些领域短期内难以“脱钩”。正如中国海关副署长王军所言,中国外贸的三大支撑——完备的产业体系、创新增长动能与多元市场布局,构成了“向新向优”的核心竞争力。前三季度,高技术产品出口增长11.9%,对整体出口贡献超三成;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2%,占总额逾一半,显示中国正成功开拓新兴市场,降低对单一市场的依赖。
更令美国始料未及的是,中国已具备“长臂反制”能力。此次中方祭出稀土管制牌,精准打击美国高科技与国防产业的上游命脉。稀土作为现代工业的“维生素”,广泛应用于芯片、导弹、电动车等领域。中国掌握全球近九成的稀土加工能力,此举无疑暴露了美国供应链的脆弱性。反观美方,除重复宣扬加征关税与技术封锁外,几乎拿不出新招。芯片禁令早已实施,却意外倒逼中国半导体产业加速自主研发,中芯国际、华为等企业相继突破制程瓶颈,显示封锁只会激发创新动能。
与此同时,美国自身经济隐忧正在浮现。当前美国经济看似繁荣,实则高度依赖AI投资驱动。英伟达、微软、Meta等科技巨头的资本支出支撑著GDP增长与股市高点。高盛警告,若AI支出成长放缓,标普500指数恐面临15%至20%的回调。摩根士丹利亦指出,若贸易紧张持续,美股潜在跌幅可达11%。更值得警惕的是,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郝伊特提出“创新性破坏”理论,警示AI虽带来效率提升,但也可能导致大规模失业与社会失衡。当前美国就业市场已显疲态,若AI热潮退去,经济或陷入“滞胀”困境——增长停滞、通胀高企、债务膨胀。
高盛预测,截至年底,美国消费者将承担55%的关税成本,核心物价可能因此上涨3%。在选举年推高通胀,政治代价极高。换言之,美国若继续挥舞关税大棒,最终伤害的肯定是自身民众与企业。
中美博弈已进入新阶段。中国不再只是被动防御,而是以实力重塑规则。美方若仍沉迷於单边施压,忽视自身结构性危机,终将发现:时代已经改变。谁能笑到最后?答案或许不远矣。
(本文作者叶棚为亚洲人工智能教育与未来科技学会青年委员)
(本文为作者观点,不代表本媒体立场)
上一篇:香港秋冬旺季迎盛事连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