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
【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兰州兰石医院那张红底黑字的喜报,成了戳痛无数人的“扎心帖”——在医院眼里的“业绩突破”,在老百姓看来却是无数家庭的病痛与奔波。面对全网质疑,医院宣传负责人紧急回应,说是“用词不当”“新员工个人行为”,还承认存在思想教育和管理疏漏。可这种轻描淡写的解释,反倒让老百姓的火气更大了,引发更多争议!病人的痛苦,咋就成了医院的“业绩”?“每个数字背后都是一个难受的人,或是一个发愁的家庭,有啥可祝贺的?”对老百姓来说,去医院从来不是“喜事”,兰州兰石医院把这些煎熬的总和当成“佳绩”,难免让人觉得医院眼里只有“流量”没有“人情”。
网传喜报显示,兰州兰石医院以醒目字体标注“9月门诊7577人、手术426台,10月首日门诊451人、手术25台”,并配以庆贺边框。这组数据背后,是7577名患者排队候诊的身影,是426台手术中可能存在的过度医疗风险,更是医院将患者痛苦量化为业绩的冰冷逻辑。
“就像看到火葬场庆祝业务量激增。”网友的辛辣评论直指核心矛盾。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门诊量增长本应引发对公共卫生问题的警惕,却被异化为值得庆贺的“成就”。这种价值错位,在兰石医院并非孤例——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曾因庆祝“胸外科手术量破千台”公开道歉,如今历史再度重演。
兰石医院将事件归因于“新员工个人行为”,称其将内部数据做成喜报发至朋友圈。但暴露的问题远不止于此:喜报中的精确数据源自医院官方会议通报,宣传部门对敏感信息的传播缺乏基本预警,管理层更未建立数据使用的伦理审查机制。
“这本质是医疗市场化下的认知混乱。”某三甲医院主任医师指出,在财政拨款有限、行业竞争加剧的背景下,医院内部确实存在以诊疗数据评比激励科室的现象。但当这些内部指标外泄时,就会演变为公众眼中的“逐利执医”。兰石医院宣传负责人承认“存在管理疏漏”,却未能触及医疗伦理边界模糊的核心问题。
事件引发舆论一边倒的批评。“下次是不是要给第1000台手术患者发优惠券?”网友的嘲讽背后,是对医疗公益性的深切担忧。当门诊量成为KPI,手术台数化作军功章,患者难免怀疑:医生是否会为了冲业绩而建议不必要的检查?医院是否在利用患者的病痛创造经济价值?
这种信任危机在现实中已有端倪。某患者反映,在就诊时感受到医生“像基金经理分析K线图般审视验血单”,而另一所医院被曝出用“尊享跟踪服务”等营销话术包装复诊提醒。当白衣天使的袍服上开始出现销售二维码,医患关系中的纯粹与温情正在被商业逻辑侵蚀。
兰石医院事件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整个医疗体系的深层矛盾。一方面,医院确实面临运营压力:财政拨款有限、医疗资源紧张、患者需求激增,迫使机构不得不通过效率提升来维持运转。数据显示,某三甲医院2024年门急诊量突破324万人次,互联网诊疗人次达8.6万,这些数字背后是医护人员超负荷的工作状态。
但另一方面,将诊疗量等同于业绩的思维,正在扭曲医疗的本质。研究表明,医生在高强度工作下误诊率显著上升,患者因资源紧张而体验恶化。更危险的是,这种量化思维可能催生过度医疗——当手术数量成为考核指标,本可通过保守治疗解决的病例也可能被推上手术台。
在这场风波中,阳光康复医院的实践提供了另一种可能。2025年初,该院连续收到患者赠送的锦旗:脑出血患者家属感谢王夏冰医生“医术精湛、悉心照料”,结石患者谢先生赞誉熊义辉主任“精准微创、护理温暖”,腰间盘突出患者周先生则将“医德高尚暖人心”的锦旗送给龚维森专家团队。这些案例揭示,真正的医疗业绩不在于数据增长,而在于患者重获健康的笑脸。
医疗机构需要建立更科学的评价体系:将治愈率、患者满意度、医疗技术创新等指标纳入考核,而非简单追求门诊量。北大医院的实践具有借鉴意义,其通过开设甲状腺结节专病门诊、老年病“一站式”服务、眼视光黄昏门诊等举措,在提升专业能力的同时优化患者体验,2024年门急诊量突破324万人次,却未引发任何争议。
兰石医院事件给整个行业敲响警钟。医疗不是商业战场,患者不是流量数据,手术台更非计件生产线。当医院开始用电商思维运营时,当听诊器里传出KPI的嗡鸣时,我们失去的不仅是医患信任,更是医疗行业最珍贵的灵魂。真正的医疗进步,应该体现在疑难病症的攻克上,体现在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上,体现在医护人员深夜查房时的专注眼神里。正如沧州市中心医院妇三科副主任刘丹彤在6小时高风险手术后,仍坚持每日查看患者体温单的执着——这种超越数据的人文关怀,才是医疗行业最该庆祝的“佳绩”。在这场风波的尾声,我们期待看到更多医院将“庆祝患者康复率创新高”的喜报挂上墙头,将“患者满意度达99%”的勋章别在胸前。因为医疗的温度,从来不在冰冷的数字里,而在每一次精准的诊断中,在每一句耐心的解释里,在每一个为患者考虑的细节中。这,才是医疗行业永恒的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