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
【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一张写着“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的喜报在网络上引发轩然大波,医院庆祝门诊量增长的喜悦与公众对医疗逐利的担忧形成鲜明对比。近日,兰州兰石医院因一张庆祝9月份门诊人数达到7577人的“喜报”被推上舆论风口浪尖。这张本应停留在内部工作群的图片,意外流出并在社交平台传播,引发广泛争议。患者踏进医院大门,带着病痛与不安;而医院却为门诊量“再创佳绩”欢呼庆祝。这种强烈的反差令许多人感到不适,甚至有网友直言:“这是在庆祝生病的人更多了吗?”
网传的“喜报”左上角清晰印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写着:“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喜报中列举了一系列数据: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兰州兰石医院作为一所综合性“二级”医院,是兰州市城镇职工、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定点医院。这张本该内部流传的喜报,却不慎流传到社交媒体,瞬间点燃了公众的怒火。
面对汹涌的舆论,兰州兰石医院一位内部人士向《中国新闻周刊》承认,这份“喜报”中的诊疗数据属实,但“确实用词不当”,医院正在积极处理此事。兰州兰石医院宣传和运营部门负责人冯立明解释了“喜报”的由来:10月10日,医院召开9月份工作总结会议,通报了工作量数据,并同步将数字发至医院内部工作群。一名新员工将这个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了朋友圈,从而引发了这场风波。冯立明表示:“我们认识到了在思想意识和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问题,也暴露出我院在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方面的疏漏,我们进行了深刻反思。”
这并非医疗机构首次因庆祝诊疗量而引发争议。近年来,已有多家医院因类似行为受到舆论批评。2022年,浙江台州市中心医院对外发布“喜报”,祝贺“急诊人次突破200万”。引发关注后,该医院不得不将“喜报”撤下。2021年,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发文称“热烈祝贺胸外科2020年度手术量突破1000台”,同样引发舆情。该院随后迅速删文并公开道歉,承认“这种表达放在公众面前确实不妥”。这些接连发生的类似案例,反映出医疗行业在公共表达与价值导向方面存在的普遍问题。
对于这起事件,山东宸合宸律师事务所律师王海军表示,从法律层面讲,医疗服务涉及身体健康权利,诊疗数据的多少可以看作衡量医院服务能力的一种体现。但王海军强调,以这种“喜报”的形式发出,表达方式欠妥,也难以让公众接受。华东地区一位三甲医院的主任医师则指出,将诊疗数据当作“喜报”发出,不管是医院行为,还是医院内部员工个人行为,确实都会对医院带来很大不良影响。这位主任医师坦言,在行业竞争压力加剧和财政拨款有限的背景下,很多医院会对病人流量大的科室奖励表彰,也会对不同科室的诊疗数据排序评比。“但这些内部数据一旦对外公布,会让公众产生医院在‘逐利性执医’的印象。所以,对医院而言也充满矛盾。”
医院发布门诊量“喜报”引发的争议,实质上反映了公众对医疗机构价值导向的深切担忧。当医院将门诊量和手术量作为庆祝的“业绩”时,容易让人联想到商业公司的营销手段,而非治病救人的医疗机构。这种将患者数量等同于“成绩”的表述,在一定程度上刺痛了公众神经。毕竟,每一个诊疗数字的背后,都是正在经历病痛的患者和忧心忡忡的家庭。
兰州兰石医院将此次事件归因于“新员工”的个人行为,并承认在思想教育和规范管理方面存在疏漏。这一解释背后,暴露了医院内部管理与公共表达意识的缺失。在信息时代,任何内部信息都有可能流入公共领域,医疗机构需更加审慎地对待内部通讯和公共表达的界限。医疗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其公共表达必须更加注重社会观感和患者感受。
医院如何在激励医护人员与保持恰当公共形象之间找到平衡点,成为摆在医疗机构管理者面前的现实难题。上述华东地区三甲医院主任医师透露,很多医院确实需要通过内部评比来激励医护人员,但又无法对外公布这类数据。寻找既能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又不引发公众误解的激励方式,显得尤为重要。医疗机构或许应该更加关注医疗质量、患者满意度、医疗技术创新等更能体现医疗本质的指标,而非简单地追求诊疗数量的增长。
医院的核心使命是救死扶伤,而非追求门诊量的数字增长。当患者带着病痛走进医院,看到的却是庆祝更多人来就诊的“喜报”,这种价值错位不禁让人叹息。兰州兰石医院的这起事件,应成为所有医疗机构的共同镜鉴——在追求发展的道路上,切勿忘记医学的人文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