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店老板:金价跌起来像泄洪
【金店老板:金价跌起来像泄洪】10月15日,浙江杭州。顾客卖出500克黄金,1天赚了近5万元。14日,金价从920涨到950,午后又跌回去。金店老板:这样的金价跌起来像泄洪。“没有承受能力的顾客难以承受这起伏”。老板表示,我昨天才买一条金条500克,100块钱一克,这名顾客差不多赚了5万块钱。有时候像这样的金价,跌起来也是泄洪一样。昨天一天这个时候金价是920多,到12点的时候950多,12点之后一下子就成了920了,跟过山车一样。有经济压力的人是承受不了这个风浪的。10月15日,品牌金饰最高1235元/克,40年的杭州黄金回收商感叹:普通人一个月工资只能买3克黄金。现在年轻人结婚只能租黄金戴戴,戴几天再还回去!
10月14日,国际金价以4179.33美元/盎司刷新历史纪录,国内金店足金价格集体突破1200元/克大关。周大福、六福珠宝等品牌标价1215元/克,较年初暴涨52%。但次日风云突变,伦敦金现单日暴跌1.75%,纽约金跌幅达1.14%,国内金价随之“跳水”。
“这种波动像泄洪一样可怕。”杭州一百年老店老板指着柜台价格牌苦笑。10月15日,该店足金饰品价格从1218元/克直降至1188元/克,跌幅达2.46%。更戏剧性的是,当日金价午后又小幅反弹,形成“V”型走势。“没有承受能力的顾客,根本扛不住这种折腾。”老板透露,近三日已有7位投资者因恐慌抛售黄金,其中一位顾客卖出500克金条,虽一日赚取近5万元,但更多人因追高杀跌损失惨重。
此轮黄金暴涨被市场称为“四重奏”:美联储降息周期开启、地缘冲突持续升级、全球央行疯狂购金、私人投资避险情绪爆发。但暴跌的种子早已埋下。1. 央行购金“托底”变“踩踏”。2025年全球官方黄金储备激增52.9%,中国央行连续11个月增持,9月末储备达7406万盎司。但高盛集团最新报告预警:各国央行年度购金量将从2026年的80吨骤降至70吨,战略储备需求或现拐点。2. 私人投资“滚雪球”变“雪崩”。桥水基金创始人瑞·达利欧建议投资者将15%资产配置黄金,推动黄金ETF规模突破3000亿元。但上海金融与发展实验室副主任董希淼指出:“当市场情绪从‘恐慌性买入’转向‘恐慌性卖出’,流动性危机一触即发。”
3. 美联储降息“暖风”变“寒流”。市场普遍预期美联储四季度降息超两次,但10月14日美国CPI数据超预期,降息预期降温。黄金作为无息资产,持有成本随利率上升而增加,资金开始撤离。4. 地缘冲突“避险”变“风险”。美国政府“停摆”、法国政局动荡、中东局势升级,本应推高金价的地缘风险,却因市场提前消化而失去效力。凯投宏观分析师Hamad Hussain直言:“当前金价已透支未来两年的避险需求。”
金价剧烈波动下,市场呈现冰火两重天:刚需族:黄金成“奢侈品”。准备结婚的杭州程序员小李算了一笔账:按50克“三金”计算,10月15日购买比前日多花1500元,相当于月工资的1/3。“现在买黄金像买奢侈品,但结婚不能等。”他无奈表示。更极端的是,部分年轻人选择“黄金租赁”——支付押金租用首饰,婚礼后归还,折射出消费降级的无奈。
投机客:一日暴富与血本无归。10月15日,杭州投资者张先生以920元/克价格买入500克金条,次日以950元/克抛售,一日赚取近5万元。但同日,上海投资者刘女士因未及时止损,300克金条从950元/克跌至920元/克,损失9000元。“这就像赌场,有人欢喜有人愁。”陈立峰感叹。
银行与金店:创新产品救市。面对客户流失,金融机构推出“积存金”“低溢价金条”等产品。工商银行“积存金”1克起购,按日均价成交,年化收益率达9.4%;建设银行自有品牌金条溢价仅2%,比商场金店便宜一半。但即便如此,郑州某金店店长透露:“五一至今客流量减少一半,消费者都在观望。”
“黄金不产生收益,其估值本质是‘恐惧溢价’。”星石投资基金经理喻宗亮指出,当前金价已包含对美国财政赤字扩张、贸易战升级等风险的预期,若这些驱动因素减弱,金价可能大幅回调。他建议投资者:刚需族:不必纠结短期点位,可采用“分批买入”策略降低风险;长期投资者:配置比例不超过资产的10%,避免过度集中;投机者:警惕“多空双杀”行情,10月14日伦敦金现涨跌幅收窄至0.01%,显示市场分歧加剧。
这场黄金“泄洪式下跌”,暴露出市场深层的结构性矛盾:一方面,全球经济不确定性推高避险需求;另一方面,过度投机导致资产价格扭曲。正如达利欧所言:“黄金是灾难保险,但不是投资圣杯。”对于普通投资者,黄金的价值不在于短期暴利,而在于长期风险对冲。当市场被情绪裹挟时,保持理性比追逐热点更重要。毕竟,在金融市场的惊涛骇浪中,稳舵者方能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