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芯片研制获重大突破 从实验室到产业化的科技狂飙!
创始人
2025-10-16 20:03:42
0

中国芯片研制获重大突破

  【中国芯片研制获重大突破】2025年10月的中国科技界,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芯片狂欢”。从北京大学的模拟计算芯片到清华大学的智能光子芯片,从复旦大学的二维存储芯片到国产无硅材料的颠覆性突破,中国芯片产业在短短半月内连续攻克三大技术壁垒。这场由基础研究到产业应用的全面突破,不仅撕碎了“中国芯片只能跟随”的标签,更在全球半导体版图上刻下属于东方的新坐标。

  10月13日,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孙仲团队在《自然·电子学》发表重磅论文,宣布研制出全球首款基于阻变存储器的高精度、可扩展模拟矩阵计算芯片。该芯片将模拟计算精度提升至24位定点精度,较传统模拟计算跃升五个数量级,在求解32×32矩阵求逆时算力超越高端GPU单核,128×128矩阵计算吞吐量更达顶级数字处理器的1000倍以上。

  “这相当于用算盘实现了超级计算机的算力。”团队成员形象比喻。在6G通信基站信号处理场景中,该芯片仅需3次迭代即可完成图像恢复,误码率与32位数字计算持平;在AI大模型训练中,其能效比传统数字处理器提升超100倍,可支持复杂算法在终端设备直接运行,大幅降低对云端的依赖。

  这项突破直指算力瓶颈的核心矛盾。当前全球AI算力需求每3.5个月翻一番,而数字计算受限于冯·诺依曼架构的“内存墙”问题,能耗问题日益突出。孙仲团队通过阻变存储器阵列与原创迭代算法的结合,开创了“全模拟矩阵运算”新范式,为后摩尔时代计算架构变革提供了中国方案。

  几乎同一时间,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方璐教授团队在《自然》杂志发布亚埃米级快照光谱成像芯片“玉衡”。这款2厘米见方的芯片,在400-1000纳米宽光谱范围内实现亚埃米级光谱分辨率与千万像素级空间分辨率,将光谱成像效率提升两个数量级。

  在天文观测领域,“玉衡”展现出惊人潜力。传统光谱巡天需数千年才能完成银河系千亿颗恒星的光谱采集,而搭载该芯片的卫星可将周期缩短至十年以内。更令人振奋的是其微型化设计——仅火柴盒大小的成像系统,可搭载于手机镜头实现医疗级皮肤检测,或集成于无人机完成农业病虫害的实时光谱分析。

  “我们攻克了光谱分辨率、效率与集成度的‘不可能三角’。”方璐教授透露,团队通过铌酸锂材料的电光重构特性与随机干涉掩膜技术,实现了高维光谱调制与高通量解调的协同计算。这项突破不仅为机器智能、机载遥感等领域开辟新路径,更将推动光谱成像从实验室走向大众市场。

  10月8日,复旦大学周鹏-刘春森团队在《自然》发表二维-硅基混合架构闪存芯片研究成果,继4月发布400皮秒超高速非易失存储原型器件后,再次刷新存储技术纪录。该芯片通过模块化集成方案,将二维存储电路与成熟CMOS电路分离制造,再以微米级高密度互连技术实现完整集成,良率超94%。

  这项突破直击存储器性能瓶颈。传统存储器受限于速度、功耗、集成度的平衡限制,而二维闪存芯片可突破物理极限,未来有望取代多级分层存储架构。在AI训练场景中,其超高速读写能力可大幅缩短模型参数更新周期;在消费电子领域,手机存储速度提升将彻底消除卡顿现象。

  “这是中国在下一代存储核心技术领域的‘源技术’。”周鹏教授指出,团队正与中芯国际合作推进14纳米工艺量产,预计三年内实现二维闪存的商业化应用。

  在基础研究突破的同时,产业界传来更震撼的消息:北京大学彭海琳团队研制出全球首款无硅半导体,采用1.2纳米厚的铋基二维材料,在0.5伏低电压下实现稳定运行,电子迁移率达传统硅基的三倍。这项成果被《华尔街日报》评价为“打破美国技术封锁的里程碑”。

  更值得关注的是产业化进程:长三角地区半导体工厂已启动28纳米生产线改造,中科院团队正探索铋基材料与光子的融合路径。据测算,无硅芯片可使运算性能提升40%,能耗降低10%,在极端环境领域(如火星探测器、深海钻井平台)具有不可替代优势。

  这些突破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国芯片产业生态系统性崛起的缩影。2025中国工博会上,新凯来公司展出的31款半导体设备覆盖制造全链条,除光刻机外已实现其他核心设备自主可控;紫光展锐推出端侧AI平台化解决方案,展锐T9100处理器冲击中高端市场;中欣晶圆12英寸抛光片产能突破百万片,丽水项目达产后将满足国内30%需求。

  “我们正在构建‘设计-材料-设备-制造’的完整创新链。”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专家指出,在EDA工具领域,华大九天、合见工软等企业已突破数字芯片验证关键技术;在设备环节,上海凯世通的高端离子注入机打破国外垄断;在材料领域,安集科技的化学机械抛光液、沪硅产业的12英寸大硅片均实现进口替代。

  站在2025年的门槛回望,中国芯片产业已走过“缺芯少魂”的至暗时刻。当全球半导体行业仍在3纳米制程的赛道上内卷时,中国科学家已开辟出模拟计算、智能光子、二维存储等新赛道;当西方试图用技术封锁遏制中国崛起时,无硅芯片、RISC-V开源架构等创新成果正重构产业规则。这些突破背后,是数万名科研人员“板凳要坐十年冷”的坚守,是产学研用协同创新的体制优势,更是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与市场主体活力的深度融合。正如孙仲教授所言:“我们证明,中国不仅能解决‘卡脖子’问题,更能定义下一代技术标准。”在这场没有硝烟的科技战争中,中国芯片产业正以“非对称赶超”的智慧,书写着从追赶到引领的壮丽史诗。当未来的历史学家回望这个时代,2025年的金秋,或许将成为全球半导体格局重塑的起点。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