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
【医院“发喜报”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庆祝门诊人数创佳绩?不知道的人还以为是在庆祝什么节日或成就。仔细一看,却是兰州兰石医院庆祝门诊人数突破七千大关的“喜报”。这场景荒诞得如同医院庆祝病床供不应求,火葬场欢庆业务量攀升一般,让人瞠目结舌。近日,网传一则“喜报”受到关注,该“喜报”的左上角写有“兰州兰石医院”的字样,内容为:热烈祝贺兰石医院“再创佳绩”,9月份门诊人数7577人、住院及门诊手术台数426台,10月份开诊第一天门诊人数451人、手术25台。兰州兰石医院是一所综合性“二级”医院,作为兰州市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以及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定点医疗机构,一直以来承担着为当地民众提供医疗保障服务的重要职责。兰州兰石医院一位内部人士表示,经过核查,这份“喜报”中所涉及的诊疗数据是真实准确的,但“喜报”中的部分用词确实存在不当之处,给公众造成了误解。目前,医院方面已经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正在积极采取措施进行处理。随后,另一名负责人表示,本月10日通报了医院9月份及10月9日工作量,并同步将数字发至医院内部工作群,一名新员工将这个工作量做成了“喜报”发到了朋友圈。
网友评价“其它院长:我们都是背地里偷偷庆祝 没想到他直接登报”“把佳绩建立在人民的痛苦之上,这是医护人员最初的梦想吗?还是医院官员的梦想”“但愿世间人无病,何惜架上药生尘”!!
那份流传于网络的“喜报”上,数字被精心加粗突出:9月门诊7577人,手术426台;10月开诊首日门诊451人,手术25台。冰冷的数据被装饰以欢快的边框,仿佛在炫耀一场商业战役的胜利。若不是左上角清晰的“兰州兰石医院”字样,人们或许会误以为这是某家新开业超市的促销海报。医院内部人士承认:“确实用词不当。”这轻描淡写的四个字,却暴露了医疗行业在市场化浪潮中的价值迷失。当患者的病痛被量化为业绩,当手术台变成计件生产线,希波克拉底誓言中的“首先,不造成伤害”又在何方?
医院作为救死扶伤的场所,其核心使命是保障民众健康、减轻患者痛苦。门诊人数的增加,从某种程度而言,意味着更多人身体出现不适、需要医疗救助。将这一现象当作“佳绩”来庆祝,就如同在病痛与苦难之上欢歌,严重违背了医疗行业的本质和公众的情感认知。就好比火葬场不会因业务量攀升而庆贺,因为那背后是无数家庭的悲痛;同理,医院庆祝门诊人数增多,无疑是对患者痛苦的漠视,让公众感受到医院似乎将经济利益置于患者健康之上,这种观感极易引发大众的不满与反感,伤害了医患之间本应建立的信任关系。
据医院解释,这出闹剧源自一位新员工将内部工作数据包装成“喜报”发到了朋友圈。想象一下,如果你是那7577名门诊患者之一,看到自己迫不得已的就医行为被医院当作“佳绩”庆祝,心中该是何等滋味?这仿佛在说:你的病痛,我的业绩;你的不幸,我的喜讯。
在市场化运营浪潮的强力冲击下,众多医院都陷入了颇为相似的认知困境与混乱局面。医院,本应是救死扶伤的神圣殿堂,每一位医护人员都肩负着守护生命、治愈病痛的崇高天职,那是他们刻在骨子里的使命与担当。然而,在现实的市场环境中,它们又不得不直面经营效益的严格考核,要兼顾成本控制、收入增长等诸多经济指标,这种双重压力让医院在发展方向上时常感到迷茫。
兰州兰石医院作为医保定点医院,本就承担着更为重大的公共医疗服务责任,它不仅要为患者提供基本的医疗保障,还要在维护社会医疗公平、稳定医疗秩序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可就是这样一家肩负重任的医院,却陷入了“喜报”风波。其发布的“喜报”内容,从表面看是用词存在严重不当,但深入剖析,这更像是一场价值观的“车祸现场”,将医院本应坚守的价值理念撞得七零八落,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质疑。
医院宣传负责人冯立明在事件发生后表示,这起事件“暴露出我院在思想教育、规范管理方面的疏漏”。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句话只说对了一半。诚然,用词不当反映出医院在管理和教育上存在漏洞,但问题的本质远不止于此。这背后折射出的是整个医疗行业在市场化大潮的裹挟下,逐渐模糊的伦理边界。当经济效益与医疗伦理产生冲突时,一些医院开始在两者之间摇摆不定,甚至在某些时候偏离了医疗的初心。
其实,医院追求效率和业绩本无可厚非。在医疗资源紧张的现实下,提高诊疗效率、优化服务流程值得肯定。但将这些转化为需要“热烈祝贺”的“喜报”,则完全找错了庆祝的方向。
值得欣慰的是,舆论对此事的几乎一边倒的批评,表明社会对医疗机构的伦理期待从未改变。人们理解医院需要运营,但绝不能接受将自己的健康危机视为他人的商机。
医院应当庆祝什么?或许是救治成功率的提升,是患者满意度的提高,是疑难病症的攻克,是医疗费用的合理控制,是医护人员的专业奉献——唯独不该是门诊量的单纯增长。这次“喜报”风波,犹如一面镜子,照见了当下医疗体系中的价值困惑。当医院开始用商业公司的语言庆祝自己的“业绩”时,我们都有理由感到不安。医院的温度,不应只体现在体温计上,更应流淌在每一项服务、每一句言辞、每一个决策中。
但愿这次略显尴尬的“喜报”事件,能成为医疗行业重新审视自身价值定位的契机。毕竟,医院的存在,是为了让更少的人生病,而不是让更多的人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