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故居里的柿子红了
【老舍故居里的柿子红了】10月15日消息,老舍纪念馆里的柿子红了,“丹柿小院”成了热门“追秋”之地。北平之秋,从这里开始!1953年早春时节,北京城尚存料峭寒意,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偕夫人胡絜青亲手在庭院中栽下两株柿树幼苗。他们将这方浸润着墨香的小院命名为"丹柿小院",取"丹心映柿"之意。此后每年十月中下旬,便是这方庭院最动人的时节——金黄的柿子缀满枝头,宛如点点红灯笼照亮青砖灰瓦的院落,雨后更显晶莹剔透,仿佛能看见水珠在果皮上滚动的光泽。故居工作人员总会特意留下几颗熟透坠落的柿子,为越冬的麻雀、灰喜鹊提供食粮,这般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生态意趣,恰与老舍先生笔下的人文关怀遥相呼应。
这座承载着文学记忆的四合院,完整保留着老舍先生生前的陈设:书房案头的手稿仍保持着未干的墨迹,黄铜烟斗静静躺在砚台旁,玻璃鱼缸里游弋着先生最爱的金鱼,院角石榴树依旧年年结出火红的果实。最妙的是那扇正对柿树的书房木窗,每当先生伏案创作时,摇曳的柿影便会在稿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正是在这方庭院里,老舍完成了《茶馆》《正红旗下》等二十四部传世佳作,就连院门处五彩木影壁上的"福"字,都是胡絜青先生亲笔题写,墨色如新。
若说丹柿小院是文人生活的具象,那么北平的秋色便是中国文人的精神图腾。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以"清晨庭院景""槐树落蕊""秋蝉残声""秋雨话凉""秋枣奇景"五幅工笔,将北国的萧瑟升华为永恒的文化意象。他笔下那"租一椽破屋,泡一碗浓茶,向院子一坐"的赏秋情境,看似写的是破院驯鸽、碧空飞声的日常图景,实则以"以小见大"的笔法,将胡同深处的寻常巷陌化作故都精神的微缩景观。这种将个人体验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写作,恰与老舍在丹柿小院中观察市井人生的创作理念不谋而合,共同构筑起北平秋色里最动人的文化记忆。
而老舍则以市井视角诠释秋日浪漫。他笔下的北平之秋是“人间天堂”,槐树落蕊铺地,秋蝉嘶鸣如歌,胡同里的吆喝声比任何乐章都动听。他将自然景观与市民生活紧密交融,让北平的秋充满了温情与诗意。这种写法打破了传统文学中对秋天悲凉、萧瑟的单一刻画,展现了北平秋天生机勃勃、充满生活气息的一面,使北平之秋成为了温情与诗意的代名词。两位文人的不同视角,共同丰富了北平之秋的文化内涵,让我们看到了这座古老城市在秋天里的多面魅力。
北平之秋所承载的中国文人集体记忆,不仅仅是对过去时光的怀念,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与延续。在当今快速发展的时代,城市的面貌日新月异,但北平之秋所代表的文化精神却始终熠熠生辉。它提醒着我们,在追求现代化的过程中,不能忘记传统文化的根基,要珍视那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文化符号。
“丹柿小院”成为热门“追秋”之地,正是人们对这种文化记忆的追寻与认同。人们来到这里,不仅是为了欣赏美丽的秋景,更是为了感受老舍先生等文人笔下的北平情怀,寻找那份失落已久的文化归属感。这种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传承,对于构建民族精神家园、增强文化自信具有重要意义。
从“丹柿小院”的柿子红了,我们看到了北平之秋的独特魅力,感受到了中国文人集体记忆的深厚力量。它让我们明白,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是民族的精神命脉。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更加注重对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让北平之秋这样的文化记忆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成为我们民族走向复兴的强大精神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