驴友爬山捡幼蛇轮流抚摸 专家:剧毒
【驴友爬山捡幼蛇轮流抚摸 专家:剧毒】一条看似温顺的幼蛇,在众人手中传递抚摸,却不知这是我国伤人最多的剧毒蛇类——短尾蝮蛇。“好玩不好玩?”一名驴友手捧一条小蛇,向周围同伴兴奋地问道。同行者纷纷好奇地伸手抚摸,还有人发出“第一次摸蛇”、“滑滑的”的感叹。他们全然不知,手中把玩的小蛇竟是短尾蝮蛇的幼蛇,一种即使幼年也具剧毒的蛇类。这一幕被视频记录并在网络传播后,迅速引发热议和担忧。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鉴定后直言:“这样的行为非常危险!”
近日,一段网络热传的视频显示,一名驴友在爬山时捡到一条幼蛇,并放在掌心展示。视频中,这名男子毫无防护措施,徒手托着小小的蛇体,周围同伴们在他的邀请下,轮流上前抚摸小蛇。整个过程中,参与者们兴致勃勃,却完全没有意识到潜在的危险。他们对待这条幼蛇的态度,仿佛在欣赏一个温顺无害的小宠物,而非野外遇到的未知生物。现场欢声笑语,气氛轻松,与实际情况的危险性形成鲜明对比。
10月10日,记者将这段视频发给华希昆虫博物馆馆长赵力进行专业鉴定。赵力馆长明确表示,视频中的幼蛇是短尾蝮蛇,属于我国蛇伤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蛇种之一。他特别强调,幼蛇与成蛇一样具备毒性,只是毒性相对弱一些。短尾蝮蛇体型不大,成蛇体长一般在60-80厘米之间,但排毒量相对较大,毒性强。这种蛇类头部呈典型的三角形,瞳孔垂直,眼后有“黑眉”纵纹,体色与环境融合,尾部短而钝。
短尾蝮蛇是中国分布最广的毒蛇之一。其分布范围覆盖长江中下游及以北的多个地区,包括北京、河北、江苏、浙江、安徽、福建、江西、湖北、湖南、四川、重庆、贵州、陕西、甘肃等地。这种蛇适应性强,广泛分布于平原、丘陵、低山区,常见于草丛、灌木丛、石堆、农田及村舍附近。赵力馆长指出,短尾蝮蛇的栖息地与人类活动区域高度重叠,人蛇相遇的概率很高。它们喜欢在凉爽的清晨、黄昏和夜间活动,炎热的夏季则选择在阴凉处躲避高温。
短尾蝮蛇虽然性情不算特别暴躁,但受到威胁时会果断攻击。一旦被咬后不及时治疗,伤口可能迅速恶化,严重情况下可导致截肢、器官功能衰竭,甚至死亡。值得警惕的是,即使是幼蛇,其毒性也不容小觑。赵力馆长重申:“幼蛇也一样有毒性,只是毒性比成年蛇弱一些。”
类似盲目把玩毒蛇导致的悲剧,不久前刚刚在贵州发生。2025年9月2日,贵州黔西南州贞丰县一男子误将剧毒的眼镜王蛇当作无毒的乌梢蛇。他不仅徒手把玩,将蛇挂上脖颈,还任其钻入裤子的破洞里。期间,蛇突然发起攻击将其咬伤。尽管他被紧急送医,但因毒性发作过快,最终未能挽回生命。这些惨痛案例表明,误判蛇类危险性可能带来无法挽回的后果。
遇到蛇类时,赵力馆长建议核心应对原则是:保持冷静,迅速就医。如果在室外活动时遇见短尾蝮蛇,尽量远离,不要去捕捉或击打。如果不慎被咬,保持镇定,让患者静止不动,减缓血液循环和毒液吸收。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尽量记住蛇的特征,或用手机拍照,这有助于医生快速确定抗蛇毒血清的类型。特别要注意的是,切勿惊慌和奔跑,这会加速毒液扩散。
这起事件虽然未造成实际伤害,但足以引发人们对野外活动安全意识的反思。野外是蛇类等动物生存的家园,当我们踏入这片领域,请尊重它们的生存空间,保持安全距离。这既是对自然生灵的敬畏,也是对自身生命的负责。随着户外活动的普及,类似的危险行为时有发生。专家和业内人士纷纷呼吁,公众需要增强对野生动物的辨识能力和防范意识。视频中那群驴友围拢抚摸幼蛇的轻慢态度,与专家发出的严肃警告形成强烈反差!
“第一次摸蛇”、“滑滑的”的惊叹声犹在耳边,而他们手中的短尾蝮蛇幼蛇,正是我国造成蛇伤数量最多、危害最大的蛇种。
侥幸未发生悲剧,但下一个模仿者未必有此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