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主持人闭麦 美国副总统万斯怒了
【被主持人闭麦 美国副总统万斯怒了】10月12日,美国广播公司(ABC)新闻演播厅内,一场本应聚焦政府关门危机与中东政策的访谈,因主持人乔治·斯蒂芬诺普洛斯强行打断副总统万斯发言并插播广告,演变为一场引发国际关注的舆论风暴。万斯在社交媒体X上直指“媒体沉迷虚构丑闻”,而斯蒂芬诺普洛斯则坚持“问责官员”的立场,这场冲突不仅暴露了美式民主的深层矛盾,更成为全球观察美国政治生态的典型样本。访谈原定讨论政府关门危机与中东政策,但斯蒂芬诺普洛斯开场即抛出重磅指控:2024年9月,FBI卧底行动中,美国边境事务主管汤姆·霍曼被指收取伪装成商人的特工5万美元现金,以换取未来可能的政府合同。尽管白宫与霍曼本人均否认指控,斯蒂芬诺普洛斯仍紧追不放:“监控录像显示他收受了赃款,你是否回避问题?”万斯试图将话题引回政府关门议题,称“讨论民生危机比陷入左翼怪圈更重要”,但斯蒂芬诺普洛斯寸步不让:“这不是怪圈,是FBI录音带记录的事实!”当万斯第三次回避直接回应时,主持人突然转向镜头宣布“马上回来”,画面瞬间切换为色彩鲜艳的广告。万斯的表情凝固在屏幕上,愤怒在静默中蔓延。事件迅速点燃社交媒体。万斯在X平台连发数条推文,指责斯蒂芬诺普洛斯“将中东和平与政府关门等实质议题边缘化,只为炒作一桩虚假丑闻”。其支持者涌入评论区,高呼“戳穿媒体偏见”“守护总统团队”。而反对者则嘲讽“逃避质疑者反扮受害者”,甚至翻出万斯此前批评媒体的言论,质疑其“双标”。这场撕裂并非偶然。斯蒂芬诺普洛斯作为特朗普的长期批评者,其追问本身即带有预设立场;而万斯作为特朗普政府核心成员,维护团队政治安全是其首要任务。当主持人坚持“你必须回答是否收钱”,副总统反复强调“此事已有结论”时,双方实则在对舆论主导权进行零和博弈。在流量至上的媒体环境中,切断发言权成为剥夺话语权的最直接手段。
广告时段的插入,不仅中断了万斯的政策宣讲,更将其置于“回避问题”的道德劣势。欧洲媒体将此解读为“美国民主对话机制溃败”的隐喻,俄罗斯媒体则强调“西方媒体双重标准”——当俄方官员遭遇类似质询时,西方媒体常以“侵犯言论自由”为由批判,而此次闭麦却被视为“常规操作”。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政治讨论已沦为娱乐化冲突。万斯指控“媒体追逐丑闻而非实质”的潜台词,实则揭示了美式民主的困境:当政策辩论让位于戏剧性对抗,公众被迫在“官员回避问题”和“媒体滥用权力”两种叙事间站队,而政府关门、中东政策等实质议题再度被边缘化。
争议核心的霍曼案本身,却在这场舆论风暴中被选择性忽视。据披露,2024年9月FBI卧底行动中,特工假扮商人向霍曼递送装有5万美元的袋子,并全程录音录像。白宫新闻秘书卡罗琳·利维特曾明确否认:“霍曼从未收受过那五万美元,司法部调查未发现任何非法活动证据。”霍曼本人也强调,其咨询公司业务合法,与政府合同无关。
然而,在媒体与政客的博弈中,事实核查沦为次要议题。斯蒂芬诺普洛斯紧抓FBI录音带细节,万斯则以“政策宣传稿”回应,双方均未真正倾听对方——主持人要的是“认罪式回应”,副总统给的是“避责式声明”。这种交流的异化,正是万斯愤怒的根源:“当对话沦为独白,切断麦克风成了最便捷的解决方案。”
事件迅速溢出美国国界,成为多国媒体报道的焦点。英国《卫报》指出,这场冲突暴露了美国政治的“对抗性本质”——媒体与政府不再是信息传递的双方,而成为彼此攻击的武器。法国《世界报》则担忧,当副总统与主流媒体当众决裂,美国社会的共识基础将进一步瓦解。
中东评论者的关注点更为犀利:万斯提及的中东和平是否仅为转移话题的话术?在巴以冲突持续升级的背景下,这场访谈的“跑题”本身,已成为对美国外交优先级的隐喻。
万斯与斯蒂芬诺普洛斯的冲突,绝非简单的节目事故。它折射出美式民主的深层危机:当媒体将“问责”异化为政治攻击,当政客将“回避”包装为政策宣讲,公众的知情权沦为权力游戏的牺牲品。这场闹剧提醒我们,真正的民主对话需要双方放下预设立场,回归事实本身——否则,闭麦的不仅是麦克风,更是公众对政治体系的信任。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每个人都是舆论场的参与者。或许,我们该问的不是“谁闭了谁的麦”,而是“谁闭了我们的眼睛和耳朵”?当政治沦为表演,真相的守护,终将取决于每个公民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