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连续降雨1个多月:遍地长蘑菇
【西安连续降雨1个多月:遍地长蘑菇】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连阴雨,让古城西安街头巷尾遍地长出蘑菇,连六百年明城墙也布满青苔,变身“植物园”。“雨再下头上都要长蘑菇了!”“现在西安人都是‘潮’人。”10月13日,随着西安持续一个多月的降雨短暂停止,当地网友的这些调侃竟成了现实——西安街头遍地长出了蘑菇,甚至连世博园的长椅、高校的树下都能看到各式各样的小蘑菇。市民罗女士在世博园的长椅上发现了这些新奇的小蘑菇,孩子们还好奇地摘了一些。在西安高校就读的小王同学也表示,校园里的树下现在长满了蘑菇,有些只剩树根的地方也长出了许多菌类。
西安这轮持续降雨已超过一个月,据陕西省气象部门数据,今年陕西出现了1961年以来第二强的连阴雨过程。自9月以来,全省已出现3次连阴雨过程,87个气象站降水日数超过20天,安康、汉中、咸阳等部分地区甚至达到30天以上。咸阳永寿的降水日数最多,达到32天。全省平均降水量314毫米,较常年同期偏多1.6倍,为1961年以来第2多,仅次于2021年。陕西省气候中心数据显示,秋淋(秋季连阴雨)常年始于9月12日,止于10月6日,平均持续时间约25天。而2025年秋淋上线时间明显提前,8月25日就已启动,比往年提前了18天。
随着13日降雨短暂停歇,西安市民走出家门,惊讶地发现城市已变成“蘑菇园”。路边的大树几乎每隔几步就能看到长满蘑菇,部分树干还长出了木耳等菌类生物。公园长椅上、校园里,甚至一些只剩树根的地方都长出了各式各样的小蘑菇。面对这罕见的景象,西安市民纷纷拍照分享,但也引发了担忧:这些蘑菇能否食用?
“蘑菇虽多,但也不要轻易采摘食用。”面对雨后大量冒出的蘑菇,西安疾控部门已发布提醒,告诫市民“为了安全不采不买不食用这些野生蘑菇”。事实上,雨后蘑菇大量出现有其科学原因。蘑菇是真菌的一种,它们依靠分解枯枝落叶等有机物质来获取营养。雨水不仅增加了土壤中的水分含量,还可能将空气中或附近植被上的微小颗粒、腐殖质等带到地面,增加了土壤中可供蘑菇吸收利用的有机物浓度,刺激孢子萌发。持续的降雨为蘑菇提供了必要的湿度,促进了孢子萌发和菌丝体的生长,加上适宜的温度,才造成了蘑菇“雨后春笋”般冒出的景象。
连阴雨不仅带来了蘑菇,也对西安的历史建筑造成了影响。12日下午,记者在西安大雁塔发现,塔身被雨水打湿,部分区域出现受潮的情况而变黑。大雁塔是现存最早、规模最大的唐代四方楼阁式砖塔,始建于652年,经历代维修,现存塔为明代修复。通高64.1米的塔身在这场持续降雨中未能幸免。13日上午,大慈恩寺景区工作人员表示,已收到反馈,塔身的维护会有专门的文物保护部门负责。此外,西安城墙已因降雨长出了青苔,一些小花还从青苔上萌芽。记者在现场注意到,并非所有区域的城墙都有青苔,长青苔最多的城墙为土制,而现代修缮后的城墙则未长出青苔。西安城墙景区工作人员表示:“我们这边一直都有做文物监测,安全问题不用担心!”
为何此轮降雨会持续如此长的时间?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小婷解释道,这是由于副热带高压和西风槽在该省上空交汇,形成比较稳定的雨带。“由于副热带高压带来的暖湿气流比较强,西风槽带来的冷空气也频频南下,冷暖空气在我省上空交汇,两方‘势力’都比较强劲,所以在我省上空形成了较为稳定的雨带。”陈小婷说。她进一步解释,雨带会稍微移动,移动到北边,陕北就有明显降水,移动到南边,陕南就有大到暴雨。这就是近期陕西省持续降水的主要原因。
尽管10月13日雨水暂歇,但据西安市气象台预报,未来一周西安市将维持阴雨相间天气。其中14日下午至夜间全市有小到中雨,16日下午至17日中午有中雨、局地大雨,伴有5-6级阵风,后期19日仍有一次小到中雨天气,其余时段以多云到阴天气为主。陈小婷表示,10月13日雨水会缓口气,但“后期可能还有降水过程。目前还不好确定说整个降水过程什么时候结束,还为时过早。”由于前期降雨较多、土壤饱和度高,降雨影响区域发生山洪、中小河流洪水、城乡积涝及地质灾害的气象风险等级高,气象部门提醒市民注意防范。
蘑菇在西安街头蓬勃生长,青苔悄悄爬上六百年的明城墙,这座古城在连绵雨水中展现出不同往日的面貌。气象专家表示冷暖空气仍在激烈交锋,雨水只是暂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