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连续降雨1个多月:遍地长蘑菇
【西安连续降雨1个多月:遍地长蘑菇】"这雨再下下去,我头上都要长蘑菇了!"2025年10月13日,西安市民王女士站在世博园的长椅旁,看着木凳缝隙里钻出的白色小伞菌,忍不住掏出手机拍了张照片。这场持续43天的秋雨,不仅让大雁塔的砖缝渗出青苔,让城墙变身"苔藓画廊",更让整座城市陷入了一场奇幻的"蘑菇狂欢"。"就像两股势力在天空打擂台,谁也不肯认输。"陕西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陈小婷用形象的比喻解释这场持续降雨的成因。自9月2日华西秋雨启动以来,副热带高压携带的暖湿气流与西风槽带来的冷空气,在陕西上空上演了一场持续一个多月的"拉锯战",形成了一条稳定的雨带。数据最能说明问题:全省87个气象站中,安康、汉中、咸阳等地降水日数超过30天,咸阳永寿以32天夺冠;全省平均降水量达314毫米,较常年偏多1.6倍,仅次于2021年;汉中镇巴县累计降水量高达841.6毫米,相当于把北京全年降水量(600毫米左右)倒进了这个小县城。"往年秋淋期平均25天,今年提前18天启动,雨期延长14天。"陕西省气候中心专家指出,这场雨不仅打破了1961年以来的降水纪录,更创造了"三最":开始最早、雨期最长、极端性最强。当山东网友吐槽"双节后就没见过太阳"时,西安人只能苦笑:"我们已经淋了一个半月的雨,连内裤都要靠烘干机续命了。"
10月12日,记者在西安街头目睹了现实版"蘑菇总动员"。曲江新区的行道树下,直径10厘米的橙盖鹅膏菌撑着鲜艳的小伞;高校校园里,树干上密密麻麻的木耳像黑色蕾丝;就连世博园的长椅缝隙,也钻出了成群的白色小蘑菇,仿佛在玩"躲猫猫"。"这些蘑菇就像约好了似的,昨天还没有,今天就冒出来了。"在西北大学就读的小李同学展示着手机里的照片:教学楼后的草坪上,蘑菇们排成整齐的队列,仿佛在举行"菌类阅兵式"。更有趣的是,某高校食堂后厨发现蘑菇后,竟有学生开玩笑提议:"要不要加点葱姜蒜,来个'清炒校园菌'?"
但疾控中心的提醒给这场狂欢泼了冷水:"毒蘑菇与可食用蘑菇外观高度相似,去年陕西就有12人因误食毒蘑菇中毒。"西安市疾控中心特别制作了《蘑菇鉴别指南》,教市民识别"白毒伞""毒蝇伞"等高危品种。网友"菌子猎人"调侃:"现在西安人见面不问'吃了吗',而是问'今天采蘑菇了吗?'——不过都是只看不采!"
持续降雨让文物也"遭了殃"。10月12日,记者在大雁塔景区看到,这座始建于652年的唐代砖塔,塔身多处出现渗水痕迹,部分砖缝长出青苔,像极了老人眼角的泪痕。"大雁塔在哭!"网友的戏言背后,是文物保护者的担忧:雨水渗透可能导致砖体风化加速,塔基沉降风险增加。更魔幻的场景出现在西安城墙。永宁门段的夯土墙面上,青苔像绿色瀑布般从墙顶倾泻而下,几株不知名的小花从苔藓中探出头,仿佛在演绎"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而现代修缮的砖砌城墙则"幸免于难",形成鲜明对比。"这哪是城墙,分明是天然的生态艺术展!"游客张先生感叹。大慈恩寺景区工作人员透露,文物部门已启动应急预案:"我们增加了排水管道,用吸水棉处理渗水部位,还配备了温湿度监测仪,24小时守护大雁塔。"
面对这场"超长待机"的降雨,西安人展现出了独特的幽默与智慧。在小红书上,"西安蘑菇图鉴"话题阅读量突破百万,网友们分享着各种奇遇:有人发现车库长出了灵芝,有人拍到蘑菇在雨伞上"安家",还有人把长满蘑菇的树根做成艺术装置。电商数据则揭示了更实用的应对之道:西安地区烘干机销量同比增长300%,除湿机搜索量暴涨5倍。市民刘先生调侃:"现在买烘干机要摇号,我家那台从早工作到晚,比996的打工人还累。"
而最意想不到的"受益者"或许是蓝田县的食用菌产业。当地食用菌产业园负责人王会琴笑得合不拢嘴:"持续降雨让空气湿度保持在85%以上,我们的平菇产量比往年高了20%,订单已经排到明年春节!"这座距离市区60公里的小镇,正把"天赐的雨水"变成"致富的甘露"。
"10月13日雨水会喘口气,但14日又有小到中雨,16-17日还有中到大雨。"西安市气象台的预报让市民心情复杂。有网友创作了《雨季版《成都》》:"和我在西安的街头走一走,直到所有的伞都撑破了也不停留……"
气象专家提醒,持续降雨已导致土壤饱和,陕南部分地区发生地质灾害的风险等级升高。陕西省气象台已发布蓝色预警,提醒公众注意防范山洪、城乡积涝等次生灾害。
站在大雁塔下,望着雨中若隐若现的塔尖,忽然想起那句古诗:"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只是这场秋雨,未免太懂得"坚持"的艺术。但换个角度想,当千年古都与奇幻蘑菇相遇,当历史文物与现代生活碰撞,这场雨,或许正是大自然送给西安的一份特别礼物——虽然潮湿,却也鲜活;虽然漫长,却充满惊喜。
正如网友"长安客"所说:"等雨停那天,我们要把蘑菇的故事讲给太阳听,然后对着彩虹大喊:西安,不止有兵马俑和大雁塔,还有一场持续43天的,关于生命与希望的狂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