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板:第一次短袖生意做了7个月
【老板:第一次短袖生意做了7个月】杭州四季青批发市场的店员们穿着短袖向顾客推销羽绒服,这种反差强烈的画面成为2025年深秋服装行业的真实写照。“今年短袖生意做了足足七个月,从来没卖过这么久,到现在都没卖完。”在杭州四季青经营男装店的小军(化名)直言意外。短袖卖了七个月,秋装无人问津,冬装提前上架却动销艰难——这已成为全国服装行业面临的普遍困境。10月11日,杭州气温飙至35.2℃,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10月中旬首次高温的新纪录。持续高温打乱了传统“金九银十”的换季节奏,服装行业遭遇系统性错配。
杭州四季青服装批发市场内,出现了极具反差的一幕。棉袄、呢大衣、羽绒服等冬装整齐陈列在货架上,店员却清一色身着短袖、背心忙碌着。店员鑫鑫告诉记者,今年短袖比去年多卖了20多天。 “天气太热,想推秋装却没合适款式,消费者不买单。”在四季青·E7杭州时装中心的“感观世界”男装店,至今仍挂着大量短袖。 店铺主理人小军坦言,持续的短袖销售季节打破了往年的经营规律。
资深买手小米正在杭州意法服饰城选购服装,她透露了当前市场的另一个现实。“这段时间主要靠北方订单撑场,发往南方的厚衣服需求明显不足。”武汉的羽绒服商家同样面临困境,销售窗口被高温挤压得只剩往年的两三成。库存越积越深,羽绒原料还在涨价,仓库愈租愈大,经营压力持续增加。国家气候中心数据显示,2025年10月,浙江、江苏、江西、湖南等地气温普遍偏高1~2℃。这种异常气候现象,让服装行业的季节性销售规律失去了往日的稳定性。
面对气候异常,服装企业开始重构供应链逻辑。武汉、深圳等地的服装厂纷纷转向“小单快反”模式:先小批量试产,根据市场反馈再追加订单。有企业将单次订单从3000件压缩到500件,5天内完成从设计到出货的全过程。在杭派精品女装市场经营新中式服装的吴小姐道出了二级批发商的尴尬:“我们从一批拿货,本身价格没优势,下面零售商卖不动不来拿,库存就压在我们手里。”她被迫加码零售业务以求生存。
更深层的变化发生在消费端。消费者不再按日历换季,而是 “看温度穿衣” 。跨季服饰成为主流,有公司的“通年款”已占其女装系列的40%。优衣库推广的“Pufftech”轻量保暖服,正是为应对室内外温差而生。总务省数据显示,2024年家庭围巾、手套购买量较2019年分别下降45% 和3%。季节性商品正在被功能性、场景化产品取代。
行业数据也给出了冷面答案。2025年上半年纺织服饰行业营收合计约2359亿元,同比下降逾5%,归母净利润约147亿元,同比降近9%。线上虽增,全国网上零售额同比增长8.5,但穿戴类仅涨1.4%。线下冷清,线上也没出现爆发,整个行业都在承受压力。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25年1-7月,服装行业利润总额同比下降14.2%,亏损面扩大至30.67%。高企的库存和下滑的利润背后,是整个行业对“靠天吃饭”模式的集体失灵。
气候的紊乱,终将重塑商业的规则。当“换季”不再是一个固定时间点,企业必须学会在不确定中生存。未来的赢家,不是押注天气的赌徒,而是能快速响应、柔性生产、理解真实需求的智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