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回应巴基斯坦向美国赠送稀土
【中方回应巴基斯坦向美国赠送稀土】10月13日,外交部发言人林剑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近日有媒体报道,巴基斯坦利用中国设备和技术向美国出口稀土,触发了中国出台严格管控稀土相关技术出口的新规。在此背景下,部分自媒体未经严谨核实,便在网络平台上发表视频和文章,传播所谓“巴基斯坦向美国赠送稀土样品,并且同意与美国开展稀土合作,中国因此出招反制巴基斯坦向美国出口稀土”的不实言论。针对这一在网络上引起一定波澜的说法,请问发言人对此有何评论?对此,林剑表示,“据我所知,关于巴美矿产合作的事宜,中巴双方有沟通。”林剑指出,巴方强调,巴方与美方的交往绝不会损害中方利益和中巴合作,巴方领导人向美方领导人展示和赠送的矿石,是工作人员购买的巴宝石的原矿样品。“你刚才提到的相关报道,或是不了解实情,或是捕风捉影,甚至是挑拨离间,是缺乏根据的。”林剑说。当美国总统特朗普挥舞关税大棒时,中国商务部在2025年10月9日抛出两张王牌——对境外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并同步限制稀土技术外流。这场看似突然的“元素攻防战”,实则是中美科技博弈进入深水区的标志性事件。中国此次管制措施并非孤立事件,而是中美贸易战与技术脱钩的延续。
2025年4月,中国首次对七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直接针对美国军工与半导体产业的“命门”。数据显示,美国70%的稀土进口依赖中国,而其国防工业的复兴计划中,90%的稀土需求指向中国供应链。“这不是简单的资源管控,而是科技领域的‘元素级攻防’。”军事专家布兰登·韦切特指出,美国F-35战斗机的雷达系统、导弹制导装置,乃至特斯拉电动车的永磁电机,均依赖中国稀土。当美国试图通过《芯片与科学法案》重构产业链时,中国用稀土管制直指其技术体系的底层逻辑。
此次管制措施的升级堪称精准打击。新增钬、铒等5种稀土元素,受限制种类达12种,覆盖从开采到磁体制成的全产业链。这意味着,即便美国企业通过海外回收稀土废渣,也难以绕过中国技术壁垒。首次将稀土冶炼分离技术纳入管制,堵住“技术外流”漏洞。美国MP Materials公司在得州的稀土工厂,因缺乏中国技术授权,至今无法实现盈利生产。借鉴美国“直接产品规则”,对含有0.1%中国成分的境外产品实施出口许可。这一招直接打碎美国企业通过“稀释成分”规避管制的幻想。
面对中国管制,美国陷入两难:短期应急:特朗普政府试图通过与乌克兰、格陵兰岛达成矿产协议,但这些项目因环保争议与成本问题停滞不前。例如,美国在得州的稀土项目,每吨生产成本是中国企业的3倍。长期脱钩:美国国防部计划在2030年前建立本土稀土供应链,但伯明翰大学研究显示,这需要至少10年时间和500亿美元投资,且面临放射性废料处理等环保难题。
更讽刺的是,美国企业一边呼吁“去中国化”,一边偷偷申请中国出口许可。数据显示,2025年第二季度,美国军工企业通过第三方国家进口的中国稀土量同比增长40%。
中国商务部强调,管制目的是“维护国家安全与履行防扩散义务”,并设置人道主义豁免条款。例如,紧急医疗设备、自然灾害救援物资可豁免申请许可。这种“分层分类”管理,既展现大国责任,又守住核心利益。“这不是封闭,而是升级。”厦门大学能源政策研究院院长林伯强指出,中国正从“资源粗放管控”转向“精细化管理”,通过规则制定推动稀土产业向高附加值环节升级。数据显示,2025年中国稀土磁材出口额同比增长25%,而原料出口占比下降至40%。
这场稀土牌局,实则是中美对全球科技主导权的争夺。美国试图通过“小院高墙”策略封锁中国,而中国用“元素武器”反制,暴露出西方技术体系的脆弱性。正如《华尔街日报》所言:“当中国控制了稀土,美国连开战的能力都受质疑。”
但中国也面临平衡艺术:过度管制可能加速西方技术替代,而放松管制则可能丧失战略主动权。此次管制措施中,中国设置6个月过渡期,并承诺对合规企业提供许可便利,展现出“以战促和”的智慧。
稀土牌局的升级,标志着全球科技竞争进入“基础材料时代”。当美国用关税大棒敲打中国时,中国用元素周期表上的17种金属,在科技战场上划出新的战略纵深。这场博弈没有赢家,但至少证明:在21世纪的产业竞争中,掌控“工业维生素”的国家,才能掌握未来。正如中国商务部发言人所言:“我们不愿打贸易战,但也不怕打。稀土牌局的每一步,都是为了守护国家利益与世界和平。”在这场元素级的攻防战中,中国正用战略耐心与规则智慧,书写着大国博弈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