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硬核!哈工大学生毕业就找不到?校长:属实 ”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毕业即参加国家级保密项目!!
创始人
2025-10-13 11:05:45
0

  哈工大学生毕业就找不到?校长:属实

  【哈工大学生毕业就找不到?校长:属实】10月13日消息,一则#哈尔滨工业大学学生毕业就找不到#的新闻引发关注,原本大家都以为是玩笑话,结果校长直接回应“属实”令网友直呼“太厉害”!!央视节目《开讲啦》中,哈工大校长韩杰才面对主持人撒贝宁“哈工大学生毕业就找不到”的调侃明确表示:“哈工大是国防军工院校,有些工作不能说。毕业生去的单位很多也不能说,他们是奔赴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校长强调,这是深植于中华血脉中"隐姓埋名干惊天动地事"的赤子传统,从建国初期在荒原上竖起第一座高炉的重工业拓荒,到如今"嫦娥"探月、"天问"巡火的深空探测征程,一代代科技工作者始终将人生坐标锚定在国家最前沿的战略领域。在涉及航天器轨道计算、导弹精密制导、核能安全控制等国防核心领域的教学科研中,时常会出现这样的特殊场景:参与国家级保密项目的青年学子,在进入实验关键期前需签署保密承诺书,主动切断与外界的一切联系,手机定位消失在地图上,社交账号长期不更新,甚至至亲父母也只能收到"外出执行任务"的模糊回复,对具体去向和工作内容毫不知情。

  "哈工大学生毕业就失踪了?"当这个带着黑色幽默的疑问在社交平台引发热议时,立即引发了网友的密集关注。在#哈工大毕业生去向#的话题标签下,既有对"国防七子"之首培养模式的探究,也不乏对顶尖工科院校就业现状的猜测。作为常年稳居高校就业竞争力榜首、为航天国防领域输送大量人才的顶尖学府,哈尔滨工业大学毕业生"集体消失"的特殊现象,让不少人产生疑惑:这所被誉为工程师摇篮的学府,是否也面临着特殊行业带来的就业困境?还是说,这些消失的毕业生正以另一种方式,在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书写着无声的奉献篇章?

  直到2025年博士毕业典礼上,校长韩杰才的一句“硬核回应”揭开了真相:“这是哈工大人干惊天动地事、做隐姓埋名人的真实写照。”

  在哈工大的就业版图中,一组数据令人震撼:近十年,80%以上的毕业生投身国家重点领域,其中航天系统40%的技术骨干、国防工业三分之一的中坚力量均出自这里。他们并非“消失”,而是隐入深海、戈壁与星空——有人参与航母甲板焊接技术攻关,却对具体项目三缄其口;有人登上“远望号”测控船,在三大洋为航天任务护航九十余天;更有无数青年才俊扎根西北荒漠,在核工业基地的保密车间里,用青春铸造“国之重器”。这种“隐姓埋名”的坚守,源于哈工大百年传承的红色基因。从建校初期为东北工业基地输送技术人才,到如今为航天国防、智能制造等领域定向培养“尖兵”,学校始终将“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作为就业育人的核心。正如机电工程学院毕业生苏巴提所言:“当我在新疆油田的钻井平台看到国产设备突破技术封锁时,才明白‘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不是口号,而是使命。”

  在高校毕业生普遍面临“专业脱节”“经验不足”困境时,哈工大却交出了一份逆势上扬的答卷:2024届毕业生中,近40%进入国资委央企及世界500强企业,重点领域就业占比连续十年超80%。这背后,是学校构建的“四梁八柱”就业生态体系:通过“尖兵计划”“领军计划”等专项行动,与航天科技集团、中国核工业等600余家重点单位建立“政校企命运共同体”。2024年,校领导带队访企拓岗300余次,举办1620场招聘会,提供63.5万个岗位,其中航天国防类专场占比超75%。

  同时,学校组建由院士、型号总师构成的“大师赋能团”,开设33期“杰出人才大讲堂”,让航天总设计师与学生面对面解析“天宫”空间站背后的技术突破。2024年,1667名学生组成职涯实践团,深入中核集团、一汽集团等企业一线,在实践中锚定职业方向。

  从“一人一策”就业台账到24小时职业咨询室,从网络面试间到“就业口袋博物馆”,学校将服务渗透到求职每个环节。化工博士张雪柏的案例颇具代表性:在就业咨询室与导师深度沟通后,他结合自身科研方向与国家战略需求,最终入职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传承“铸国防基石”的使命。

  当多数高校还在纠结“就业率”数字时,哈工大已率先完成就业育人的范式转型。在这里,就业指导不再是简历修改与面试技巧的培训,而是一场关于家国情怀的启蒙:基层实践唤醒使命:人文社科学部毕业生李依通过政务实习,在哈尔滨市政府机关见证了基层治理的复杂性,最终选择成为选调生,“让青春在泥土中扎根”。职业规划融入国家战略:学校将航天国防、智能制造等领域的岗位需求前置到人才培养环节,通过“课程—实践—就业”一体化设计,让学生从入学起便清晰感知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同频共振。价值观引领选择:在“就业思考屋”里,500余个职业困惑被拆解为“个人理想与国家需求如何平衡”“大城市光鲜与基层奉献如何取舍”等深层命题,引导学生超越薪资与地域的局限,做出更具生命力的选择。

  当舆论场还在讨论“大学生就业难”时,哈工大学子已用行动给出答案:真正的就业竞争力,不在于签下多少份offer,而在于能否将个人理想熔铸于国家需求之中。那些“消失”的身影,或在戈壁滩调试火箭发动机,或在深海中守护核潜艇,或在实验室攻克“卡脖子”技术——他们不是找不到工作,而是选择了一条更艰难却更光荣的道路。

  正如网友所言:“哈工大的毕业生从未消失,他们只是化作了星辰,在需要他们的地方默默发光。”这或许就是中国顶尖工科院校给予时代最动人的回答:教育的终极目标,是培养既能仰望星空,又愿俯身耕耘的“大国工匠”。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