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人岛现巨大垃圾天坑
【无人岛现巨大垃圾天坑】近日,福建漳州南碇岛——这座被列入国家级地质公园核心保护区的无人岛,因游客非法闯入与肆意破坏,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原本以140万根六边形玄武岩石柱群闻名世界的“海上地质奇观”,如今却因游客留下的“垃圾天坑”和满目疮痍的生态痕迹,成为舆论焦点。南碇岛地处东海,是漳州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的核心区域。根据我国《海岛保护法》,未经批准的无居民海岛严禁开展任何旅游活动。然而,记者在社交平台搜索“南碇岛攻略”,发现大量包船信息:从漳州整美村出发,单程航行40分钟即可登岛,人均费用200元,甚至提供“露营装备租赁”“烧烤工具代购”等增值服务。“周末每天至少有3艘快艇往返,每艘载客10人以上。”整美村一位渔民透露,包船生意已持续两年,船主通过微信群接单,游客以年轻人为主,“他们说这里是‘现实版塞尔达’,拍照发朋友圈特别酷”。当记者跟随渔船登上南碇岛时,眼前的景象令人震惊:沿岸岩石缝隙中,塑料瓶、食品包装袋、自热火锅盒等垃圾随处可见,部分垃圾因长期浸泡已散发腐臭味;岛屿内侧的低洼处,一个直径约15米、深达3米的“垃圾天坑”触目惊心,坑内堆积着腐烂的衣物、破损的帐篷和发霉的食品残渣。“这些垃圾至少有半年没清理过。”参与现场调查的环保志愿者林涛指出,天坑周边还散落着被游客挖掘的玄武岩石块,“有人用地质锤敲下石柱当‘纪念品’,每根石柱的形成需要上万年,破坏却只需几秒钟”。更严重的是,游客在岛上搭建的简易炉灶、露天烧烤架,导致玄武岩石柱因热胀冷缩出现裂纹。中国地质调查局专家表示:“高温会使石柱表面玻璃质结构崩解,这种物理破坏是不可逆的。”
南碇岛的生态危机远不止于视觉污染。作为无居民海岛,其生态系统具有极高的脆弱性:玄武岩石柱群是研究火山喷发与地质演化的活教材,柱状节理形成的潮间带则是贝类、藻类的天然栖息地。
“游客踩踏导致石柱倾斜,会改变潮间带的水流方向,直接影响贝类繁殖。”厦门大学海洋生态研究中心教授陈明指出,岛上发现的垃圾中,23%为塑料制品,这些微塑料会通过食物链进入海洋生物体内,“一只螃蟹体内可能含有上百颗微塑料颗粒,最终威胁人类健康”。
此外,游客露营产生的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海域,导致附近海域氮磷含量超标3倍。渔民老吴抱怨:“现在这片海域的鱼越来越少,去年还能捕到石斑鱼,今年连小杂鱼都难见了。”
南碇岛的遭遇并非孤例。2023年,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福建平潭综合实验区5座无居民海岛因围填海灭失;2025年9月,贵州毕节黔西市红林乡天坑溶洞被曝出10层楼高的垃圾山,污水直排导致地下河大肠杆菌超标300倍。
“无人岛是地球生态系统的‘末梢神经’,一旦受损,修复成本是陆地的10倍以上。”生态环境部海洋司负责人坦言,我国3000多个无居民海岛中,近三成存在不同程度的生态破坏,而监管面临“发现难、取证难、执法难”的三重困境。
以南碇岛为例,其距离最近的海监船驻地超过50海里,执法人员登岛检查一次需耗时6小时。而游客通过社交平台组团,可快速完成“登岛-破坏-撤离”的全过程。
面对无人岛生态危机,多地已开始探索创新治理模式:技术赋能监管:浙江舟山在无人岛安装AI摄像头,通过图像识别自动抓拍非法登岛行为;社区共治机制:海南三沙市聘请渔民担任“海岛管家”,对举报非法活动者给予奖励;法律严惩震慑:2024年修订的《海岛保护法》将非法登岛罚款上限提高至50万元,情节严重者将追究刑事责任。
“保护无人岛,本质是保护人类自身的生存底线。”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研究员王丽霞呼吁,公众需摒弃“小众打卡=高级感”的消费主义思维,“真正的探险者,应该带着敬畏之心离开,而不是留下满地狼藉”。
当夕阳的余晖洒在南碇岛的玄武岩石柱上,那些被垃圾覆盖的裂痕仿佛在无声控诉。这座岛屿的命运,折射出人类文明与自然保护的永恒博弈。“我们不是地球的主人,而是借居者。”环保组织“蓝色星球”发起人李航说,该组织正在推动“无痕海岛”计划,通过开发AR虚拟登岛技术满足游客探索欲,“科技可以替代冒险,但无法替代对自然的敬畏”。从南碇岛到太平洋深处的亨德森岛,从贵州天坑到北极冰川,地球的每一处“末梢神经”都在发出警报。当我们在社交平台追逐“小众秘境”时,或许该问问自己:我们想要留给后代的,是一个伤痕累累的星球,还是一个生机勃勃的家园?这场无人岛的生态保卫战,没有旁观者,只有参与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