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中方反制是必要的被动防御
【商务部:中方反制是必要的被动防御】10月12日,商务部新闻发言人针对美方对华船舶征收港口费一事明确表态:中方反制措施是“必要的被动防御行为”,旨在维护中国产业和企业正当权益,以及国际航运市场的公平竞争环境。这场围绕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的贸易摩擦,再次将中美经贸博弈推向台前,也凸显了中国在全球化逆流中坚守规则、捍卫利益的坚定立场。事件起因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4月17日宣布的“301调查”最终措施。美方以所谓“中国海事、物流和造船领域存在不公平行为”为由,计划自10月14日起对相关中国船舶征收港口费。这一举措不仅违背《中美海运协定》的平等互惠原则,更严重违反世贸组织规则,成为美方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例证。“美方的行为是典型的‘规则双标’。”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专家指出,美国长期以“国家安全”为借口,对华实施半导体设备、芯片等产品的出口管制,其管制清单物项超过3000项,而中方出口管制清单仅900余项。此次针对中国船舶的收费措施,进一步暴露了美方“只许自己放火,不许他人点灯”的霸权逻辑。更值得警惕的是,美方在磋商过程中态度消极。中方自中美伦敦经贸会谈以来,多次就301调查报告中的无端指责提供书面回应,并提出相关产业合作建议,但美方执意推进收费措施,甚至在10月3日发布公告,明确收费具体要求。这种“先定罪、后收费”的做派,彻底撕下了“公平贸易”的伪装。面对美方的无理行径,中方并未坐视。10月12日,商务部宣布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际海运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涉美船舶收取船舶特别港务费。这一措施具有三大特点:针对性:仅对美方船舶收费,且明确“同一艘船舶一年内收费不超过5个航次”,避免对正常贸易造成过度干扰;合规性:严格遵循国内法律和国际规则,与美方“随意加税”形成鲜明对比;被动性:中方反复强调“不愿打贸易战”,但美方一再挑衅,反制实为“以规则捍卫规则”的必要之举。
“这不是简单的‘以牙还牙’,而是用法律武器维护市场秩序。”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教授分析,中国船舶工业占据全球50%以上的市场份额,美方收费措施若实施,将直接推高中国对美出口成本,进而冲击全球供应链。中方的反制,既是对国内产业的保护,也是对国际航运公平竞争环境的守护。
此次事件并非孤立。10月9日,中方刚宣布对相关稀土物项实施出口管制,美方随即威胁加征100%关税并对关键软件实施出口管制。这种“你管稀土,我卡芯片”的恶性循环,折射出中美经贸关系已从“合作共赢”滑向“规则对抗”。
然而,中国并未陷入“被动挨打”的困局。近年来,中国通过三大路径构建反制与破局能力:市场多元化:2024年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出口占比接近半壁江山,中欧班列开行量突破历史纪录,西部陆海新通道与中欧班列无缝衔接,形成“双循环”战略支点;科技自主化:半导体设备国产化率持续提升,国产GPU市占率稳步增长,5G、新能源等领域涌现“灯塔工厂”集群;规则重构化:倡导“零关税、零壁垒、零补贴”的“三零原则”,通过海南自贸港、数字贸易试点深化开放,与美方保护主义形成对比。
“中国的反制,本质是推动全球经济治理范式转型。”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万喆指出,当美方沉迷于“关税武器化”时,中国正通过制度创新和科技突围,为发展中国家争取更多话语权。这种“精准对等+制度创新”的策略,既维护了自身利益,也为全球治理提供了新思路。
商务部在回应中多次强调“不愿打,但也不怕打”的立场。这一表态背后,是中国经济抗压基因的底气:14亿人口的超大规模市场、4亿中等收入群体的消费潜力、完整的产业链优势,以及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覆盖100多个国家的金融韧性。
反观美方,债务高企、滞胀风险加剧,单边主义正将其拖入“自损八百”的困境。历史经验表明,以邻为壑的贸易政策终将反噬自身。正如WTO改革呼声中新兴市场国家要求增加投票权的诉求,全球治理秩序的重塑,需要更多国家摒弃零和博弈,回归多边主义。“这场摩擦,最终考验的是谁更能坚守开放合作、推动创新发展。”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中国用行动证明:捍卫规则不是对抗,而是为了构建更公平的未来;反制措施不是目的,而是为了推动贸易回归理性轨道。当美方还在沉迷于“关税大棒”时,中国已迈出主动破局的步伐——这或许才是这场博弈最深刻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