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部回应美方称对华加征100%关税
【商务部回应美方称对华加征100%关税】10月1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通过社交媒体宣布,自11月1日起对所有中国输美商品加征100%关税,并同步实施“所有关键软件”出口管制。这一极端措施迅速引发全球关注,中国商务部当日即作出强硬回应,指出美方行为是“典型的单边霸凌和经济胁迫”,严重违反世贸规则,中方将采取一切必要措施维护自身权益。这场关税风暴背后,是中美经贸博弈的持续升级,更是全球产业链安全的一次严峻考验。特朗普政府此次抛出的“100%关税”并非首次。早在2024年5月,拜登政府便以“保护美国战略产业”为由,将中国电动汽车关税从25%提升至100%,太阳能电池关税上调至50%,钢铁、铝等产品关税增至25%。而此次特朗普的加码,直接将中国商品平均关税推高至130%以上,创下历史纪录。美方声称,加征关税是对中国“稀土出口管制”的回应。10月9日,中国商务部宣布对含中国成分的境外稀土相关物项实施出口管制,涉及半导体、国防、航空航天等关键领域。这一反制措施直指美国对华技术封锁的软肋——全球70%的稀土供应依赖中国,而稀土是芯片制造、导弹制导系统等高技术产品的核心原料。然而,美方逻辑存在明显矛盾。一方面,美国以“国家安全”为由对中国实施技术脱钩;另一方面,却要求中国开放稀土市场,甚至以关税威胁迫使中国妥协。这种“双重标准”暴露了美方霸权思维的本质:通过经济胁迫维护自身产业优势,却无视全球产业链的相互依存。
面对美方咄咄逼人的攻势,中国商务部、外交部及行业组织迅速展开三线反击:1. 规则层面:以世贸规则为武器。商务部发言人强调,美方301关税早已被世贸组织裁定违规,此次加征是“错上加错”。中方多次援引世贸规则,指出美方行为破坏国际贸易秩序,推高美国进口商品价格,最终由美国消费者和企业承担成本。例如,2024年美国对华电动汽车关税增至100%后,中国对美电动汽车出口占比不足0.1%,但美国车企却因零部件成本上升面临利润压缩。
2. 市场层面:以反制措施为盾牌。中国同步推出对等反制。10月11日,商务部宣布对美船舶加收港口服务费,并暂停部分美国农产品进口许可。这一举措直击美国农业州命脉——2024年中国进口美国大豆占其总出口量的28%,若反制持续,美国农民将面临巨大损失。此外,中方对美关键软件出口管制的反制,也令美国芯片设计、工业软件企业陷入焦虑。
3. 产业层面:以技术自主为根基。面对美方技术封锁,中国加速推进国产替代。在半导体领域,华大九天等本土EDA企业已实现部分工具自主化;在稀土提炼技术上,中国专利占比超80%,全球难以找到替代方案。正如专家所言:“美方断供软件,中国可以加速研发;但中国断供稀土,美国连替代方案都没有。”
美方关税“核弹”不仅冲击中美,更引发全球产业链地震。美国对华加征关税后,苹果、特斯拉等跨国企业成本激增。以iPhone为例,若关税增至130%,其在美国售价可能上涨30%,导致需求萎缩。特斯拉则被迫调整策略,将上海工厂产能转向欧洲市场,同时推迟Model 2在美国的发布计划。
欧盟对美方行为保持警惕。2024年欧盟曾拟对中国电动汽车加征关税,但因中方反制威胁(如对欧盟猪肉、乳制品加税)而暂缓。此次美方激进措施或迫使欧盟重新评估对华政策——是跟随美国陷入贸易战,还是维持与中国在气候、科技领域的合作?世贸组织总干事伊维拉警告,美方行为将“撕裂全球产业链,阻碍绿色转型”。以太阳能产业为例,中国光伏组件占全球市场份额的80%,美国加征50%关税后,其本土光伏项目成本上升40%,导致多个清洁能源计划停滞。
中美经贸关系,是全球最重要的双边经济纽带。2024年,中美贸易额仍达6842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量的12%。美方挥舞关税大棒,看似强硬,实则暴露了对中国产业升级的恐惧与自身竞争力的不自信。
历史已多次证明,贸易战没有赢家。从2018年特朗普政府对华加征关税,到如今拜登、特朗普两届政府接力升级,美国对华贸易逆差不仅未缩小,反而因成本转嫁导致国内通胀加剧。而中国则在压力下加速产业升级,新能源汽车、光伏、半导体等领域实现弯道超车。当前,全球面临气候危机、技术革命、疫情复苏等多重挑战,唯有合作才能共克时艰。美方若继续沉迷于零和博弈,最终损害的不仅是中美利益,更是全球经济的未来。正如商务部所言:“希望美方谨言慎行,与中方相向而行。”毕竟,在全球化时代,没有哪个国家能独善其身,更没有谁能通过打压他人获得长久繁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