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失踪7年后 家人才知他车祸离世
【男子失踪7年后 家人才知他车祸离世】10月9日,贵州省安顺市镇宁县斗糯村的杨女士发布补告,称其弟弟在2018年8月底失联,家人寻找多年无果,今年8月才得知其弟弟2018年9月已在江西赣州出车祸身亡。讣告如下:“各位亲朋好友:痛惜爱弟杨胜学于2018年9月6日22点30分在江西省赣州市因车祸不幸离世。因当时面目全非,查不到他身份证,联系不到我们家属,我们当年发布寻人启事无果。时隔多年,如今已得知江西赣州交警队的通知。杨胜学已在2018年因车祸当场死亡。通知家属做DNA鉴定,结果配比成功,德年以29岁告终。”杨女士表示,2017年弟杨胜学到浙江打工,2018年春节过后,为了改善家庭经济状况,杨胜学独自前往浙江打工。在浙江的日子里,他努力工作,希望能攒下一笔钱做点小生意。2018年7月,杨胜学决定返乡贵州创业,因路费不足向妹妹借了1000元。2019年7月中旬,他称所乘大巴在江西故障滞留,此后家人便无法联系上他。父母多次拨打其电话无果,还为其手机充值,也未得到回应。家人报警并向警方提供信息,还在社交平台发布寻人启事,均无有效线索。家人担心其被“黑工厂”控制或骗至境外搞电诈,四处打听查看被遣返人员也一无所获。今年,家人在抖音发寻人信息引警方注意,7月7日警方通知其父母DNA采样后发现匹配遗体。才发现早已天人永隔!
原来,2018年9月6日22点30分,杨胜学搭乘车辆故障后下车步行,在无路灯道路上被车撞倒身亡。因面部受损且无身份证和手机,警方无法确认身份,将其DNA录入系统,后与家属样本匹配确认身份。
杨胜学之死,映照出公众安全意识与基层应急机制的薄弱,敲响社会治理警钟。其夜间车辆故障后不当选择,暴露个体安全意识不足;未带身份证件,使身份难确认,延误救援,让事件处理陷入被动。
基层应急机制的滞后同样在杨胜学事件中表现得淋漓尽致。车辆故障时,没有规范设置警示标志,这无疑给其他过往车辆埋下了巨大的安全隐患,极大地增加了二次事故发生的可能性。而在家庭寻人方面,依然过度依赖传统的张贴启事、在社交媒体发布信息等方式,缺乏与公安系统的有效数据联动。这种信息传递的低效和不畅通,使得寻找失踪人员的过程变得漫长而艰难,让许多本可以及时解决的案件陷入了“七年悬案”的困境。
通过对比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如果杨胜学能够随身携带电子身份证,或者在事故发生后警方能够通过手机定位快速联系到家属,或许这场悲剧就能够避免,或者至少不会让案件陷入长达七年的悬而未决。这深刻地凸显了加强公众安全教育和完善基层应急体系的紧迫性。公众安全教育迫在眉睫,要让每个人都深刻认识到携带证件、规范应急操作的重要性;而基层应急体系的完善也刻不容缓,需要建立快速响应机制、打造数据共享平台,以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和效率。
杨胜学案的解决并非终点,而是为社会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双重路径,引导我们从个案解决走向系统预防。
技术是推动社会治理进步的重要力量。在身份验证方面,推广电子身份证、生物识别技术,构建“无证身份验证”体系,能够让人们在无需携带实体证件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证明自己的身份,提高身份确认的效率和准确性。同时,扩大DNA数据库的覆盖范围,将流浪人员、交通事故无名尸等纳入常态化管理,能够为身份不明的人员提供更精准的身份识别手段,为解决相关案件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机制创新是提升社会治理水平的关键。建立“失踪人员 - DNA库”联动机制,要求医疗机构、殡葬部门在处理无名尸时强制录入DNA,能够实现失踪人员信息与DNA数据库的快速匹配,大大缩短身份确认的时间。开发“应急救援APP”,集成一键报警、位置共享、安全指南等功能,能够让人们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迅速求助,并将自己的位置信息准确传达给救援人员,同时提供实用的安全指南,帮助人们更好地应对突发状况,降低夜间故障等事件带来的风险。
国际上在处理类似问题方面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以美国为例,通过《失踪儿童法案》强制要求医疗机构对无名尸进行DNA建档,并结合全国数据库实现快速匹配,其身份确认周期平均缩短至3个月。中国可以借鉴此类模式,充分发挥自身的技术优势,将其转化为制度优势。通过建立完善的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推动技术在实际工作中的广泛应用,提高社会治理的科学化、规范化水平。
杨胜学之死是一个沉重的教训,但它也为我们指明了社会治理的方向。我们要深刻认识到公众安全意识和基层应急机制存在的问题,通过技术赋能和机制创新,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构建系统预防的社会治理体系,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让社会更加安全、和谐、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