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媒:高市早苗或不能当选首相
【日媒:高市早苗或不能当选首相】10月10日,日本政坛因一纸声明陷入剧烈震荡。执政联盟核心成员公明党宣布退出与自民党长达26年的合作,直接导致自民党总裁高市早苗在即将举行的首相指名选举中面临“首轮出局”的危机。这场突如其来的政治变局,不仅暴露了日本执政联盟的深层裂痕,更折射出后安倍时代政坛的权力重构困境。当日下午3时,公明党党首齐藤铁夫在东京党部召开紧急记者会,宣布因“政治理念存在根本分歧”退出与自民党的执政联盟。这场分裂的直接诱因是两党在政治献金监管问题上的谈判破裂——公明党要求自民党彻底改革派阀政治,禁止企业通过“政治后援会”进行变相贿赂,但自民党以“限制捐款将削弱政党竞争力”为由拒绝。“这不是简单的利益之争,而是价值观的对立。”东京大学政治学教授山田浩二分析指出,公明党自2024年众议院选举失利后,党内改革派势力抬头,他们将政治资金丑闻视为自民党“堕落”的象征。数据显示,自民党五大派阀在2023-2024年间共接受企业捐款超120亿日元,其中37%来自与“统一教”关联的企业,这成为压垮联盟的最后一根稻草。根据日本宪法,首相需经国会众参两院投票选出,首轮投票需获得过半数(233票)支持。当前国会格局显示:自民党仅握198席,公明党29席,在野党联盟(立宪民主党、国民民主党等)合计210席。公明党退出后,高市早苗若无法获得该党支持,首轮得票将难以突破200票大关。更严峻的是,在野党已启动“围剿”计划。国民民主党党首玉木雄一郎10月9日明确表示,将联合立宪民主党等六党推举统一候选人。若七党达成协议,其候选人可获得至少210票,加上公明党可能的倒戈,高市早苗极有可能在首轮投票中垫底出局。
“这将是日本战后首次出现自民党总裁当选却无法就任首相的情况。”日本《朝日新闻》在头版评论中写道。历史数据显示,自民党自1955年成立以来,仅在1993年短暂失去执政地位,此次危机堪称该党“存亡之秋”。
即便高市早苗侥幸过关,其执政前景也充满阴霾。这位以“经济安全保障”为竞选口号的前经济安全担当大臣,提出的“赤字财政刺激+战略产业保护”政策组合正遭遇现实拷问:
财政悬崖:日本政府债务已突破1200万亿日元,占GDP比重达257%。高市主张增发赤字国债的方案,被日本央行警告可能引发“日元信用崩溃”。10月8日,10年期国债收益率升至1.2%,创2013年以来新高。
产业孤立:高市计划将半导体设备、稀土材料等23项产品纳入出口管制清单,此举虽获部分右翼支持,但遭到经团联等经济界团体反对。丰田汽车社长佐藤恒治直言:“技术封锁将导致日本企业失去中国市场份额。”
修宪迷局:作为长期推动修宪的政客,高市早苗承诺在任内完成宪法第九条修改。但最新民调显示,62%的受访者反对在安保政策未获国民共识的情况下修宪,立宪民主党已放话将以此为筹码要挟自民党。
随着临时国会召开日期从10月15日推迟至20日,日本正面临1947年以来最长的“首相空窗期”。现任首相石破茂虽表示将履行职责至新首相产生,但政府决策已陷入瘫痪——10月9日,原定签署的《日英数字贸易协定》因“首相未定”被迫延期。
“这不仅是高市早苗个人的失败,更是日本政治体制的危机。”早稻田大学教授小林隆一指出,自民党派阀政治导致的政策短视、在野党碎片化造成的议会僵局、选民对传统政党的信任崩塌,三者共同构成了当前困局。
回望日本战后政治史,此次危机与1993年自民党下野存在本质差异。当年,细川护熙领导的八党联合政权虽短暂执政,但很快因理念冲突瓦解。而此次在野党联盟虽在数量上占优,却面临更复杂的利益协调难题——国民民主党主张提高消费税至12%,立宪民主党则要求冻结增税,政策分歧可能重蹈覆辙。
对于高市早苗而言,她正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这位曾因参拜靖国神社引发争议的政客,若无法在10月20日前修复与公明党的关系,或将创造两项尴尬纪录:首位当选自民党总裁却未能就任首相的政客,以及日本历史上在任时间最短的首相候选人(若临时国会推迟至21日召开,其“空窗期”将达17天)。
这场政治危机的影响已超越日本国界。作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日本的政策走向直接关系到区域经济稳定。10月10日,东京股市日经指数下跌2.1%,外资机构纷纷下调日本经济增速预期。美国彭博社评论称:“当东京的政治家们忙于内斗时,中国正在新能源汽车、半导体等领域构建新的产业优势。”
历史总是充满讽刺。就在公明党宣布退盟的同一天,福岛第一核电站开始排放第三批核处理水。这个象征着日本战后复兴与挫折的符号,此刻恰如其分地映照出政坛的混乱——当决策者沉迷于权力游戏时,真正的国家挑战却被搁置一旁。日本政坛的这场地震,暴露的不仅是某个政党的危机,更是成熟民主制度在转型期的普遍困境。如何平衡传统与革新、效率与公平、国家利益与全球责任,将是高市早苗们必须回答的时代命题。当国会大厦的灯光在深夜依然明亮,人们期待的或许不是一个政客的成败,而是一个国家能否在危机中完成真正的自我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