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子洗完澡发现窗外无人机悬停
【女子洗完澡发现窗外无人机悬停】近期,杭州萧山一小区租户王先生的女友在家中洗澡后,发现窗外悬停一架无人机正对阳台,怀疑被偷拍后报警。警方当晚找到飞手,经查无人机视频未发现偷拍证据。租户王先生和女友入住一年多,住7楼。9月30日下午3点多,女友在家中洗澡,刚走出浴室,突然发现窗外有一架悬空的无人机,正对着自家阳台。她第一反应是有人偷拍,赶紧联系物业排查,还让王先生报了警。当晚8点多,萧山浦阳派出所联系他们,告知飞手已找到,是同小区的业主。警方查看了无人机拍摄的视频,没有发现拍到王先生的女友。被无人机困扰的,还有刚入住小区没多久的陈先生。陈先生十一期间乔迁新居,入住第一晚就被无人机惊扰。“我在家跟朋友聊天,突然看见窗外有一架无人机在上上下下垂直飞。”他告诉记者,当时无人机距离自己的房间只有10米,还曾在窗户前停留:“这么晚了,无人机在小区里飞来飞去,到底是要干吗?就算是航拍,为什么非要这个点?”几位受访者都表示,小区业主群里最近一直在讨论无人机的问题,多位业主反映在小区里见过无人机在飞,还有业主曾在10月4日晚上11点多拍到有无人机在居民楼之间盘旋的画面。10月9日上午,记者走访了小区。小区位于萧山浦阳镇的东思线附近,紧挨着一座小山。小区一位保安向记者证实曾在一周前的白天见过有无人机在小区上空盘旋。物业相关负责人表示确实有无人机在小区出没,但“此事已有警方介入,不便予以答复”。
类似场景并非首次,上海的遭遇更为触目惊心。4月6日下午,宋女士在汤连得温泉馆女宾室外汤池泡澡时,一架无人机在头顶悬停超半小时。该区域与男宾区完全隔离,女宾们习惯性接近赤身入池。“这家店开了近10年,大家都没想过会遇到这种事。”宋女士气愤报警后发现,这已是该温泉馆2024年以来第四起无人机侵扰事件。
尽管《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划定120米以上为管制空域,但对居民区、温泉馆等人员密集场所的低空飞行缺乏明确禁令。浙江省2019年颁布的《无人驾驶航空器公共安全管理规定》,仅禁止在重要单位、设施上空飞行,未覆盖普通民用区域。
“很多飞手不知道在小区飞行违法,更没意识到可能侵犯隐私。”上海博和汉商律师事务所邵斌指出,即便没有针对性拍摄,无人机在家庭隐私空间上空盘旋,仍可能构成《民法典》第1032条规定的“干扰私人生活安宁”。
技术监管的滞后加剧了治理困境。杭州萧山警方透露,追踪无人机来源需依赖信号定位,但民用设备易被改装屏蔽;上海温泉馆事件中,商家虽张贴“穿好泳衣”告示,却无法阻止飞手从高空偷拍。
两起事件在社交媒体引发强烈反响。网友评论:“今天偷拍浴室,明天是不是要拍卧室?法律必须给低空飞行划红线!”杭州业主李先生则担忧:“我家住1楼,每次看到无人机就心慌,这种提心吊胆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数据显示,2024年全国无人机保有量突破800万架,但持有飞行执照者不足15%。“很多玩家缺乏基本安全意识,在居民区玩‘极限飞行’。”玩了5年无人机的南浔飞手于先生透露,专业圈内都避免贴近居民楼飞行,“信号干扰大,还容易撞窗坠机”。
解决无人机乱象需多管齐下。地方政府应加快建立智能管理平台,强制实名登记、航线报备;企业需研发反制设备,如杭州某科技公司已推出无人机探测系统,可精准定位500米内非法飞行器;公众则要提升维权意识,律师建议:“发现偷拍应立即取证,记录设备特征、飞行路径,第一时间报警。”更深层的变革在于法律完善。中国航空学会专家呼吁,应借鉴欧美经验,将居民区、学校等场所纳入永久禁飞区,同时提高违法成本——“现行条例对违规飞行仅处500元以下罚款,威慑力明显不足”。当站在阳台回望那架消失的无人机,她们的焦虑折射出一个时代的命题:在科技狂奔的道路上,如何守护人性最基本的尊严?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对隐私的坚守中——那些被惊扰的浴室、被侵犯的领空,终将推动社会筑起更坚固的法律与道德防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