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11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叶永成)10月11日,距离中国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暨第十二届残疾人运动会、第九届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简称“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在广东、香港、澳门三地联合举办不足一个月。这场国家级综合性体育盛会,肩负推动粤港澳大湾区深度融合、释放体育消费潜力、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大使命。不仅是一场体育的盛宴,更是一次区域协同发展的“综合演练”。
图为香港金钟添马公园设置的全运会倒计时牌显示距离开幕尚有30天。香港中通社图片
近日,中国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释放体育消费潜力进一步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明确提出到2030年,体育产业总规模将突破7万亿元(人民币,下同)。数据显示,2023年全国体育产业增加值达1.49万亿元,占GDP比重1.15%,近三年年均增速高达11.6%。体育正从“小众爱好”加速转变为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向往的“大众刚需”。
此外,竞赛表演业作为核心引擎,“为一场赛事,奔赴一座城”已成现实,带动交通、住宿、餐饮、旅游等多产业联动。然而,中国竞赛表演业占体育产业总产值比重仍远低于发达国家约20%的水平,万人拥有比赛场次仅为发达国家的4%。增长空间巨大。此次《意见》提出20条举措,旨在打通供给与需求堵点,让赛事既“好看”又“好办”。
十五运会正是这一战略落地的重要契机。广东作为体育大省,“十四五”(第十四个五年规划,2021-2025年)期间年均举办县级以上赛事超4000项次,体育产业规模稳居全国首位。乘此东风,广东将统筹全省文旅资源,推出“一城一主题”精品线路,打造涵盖赛事门票与文旅服务的组合产品,串联场馆、地标、美食与文化体验点。粤港澳三地更将携手推出“一程多站”深度旅游产品,推动赛事经济与文旅消费双向赋能,实现“以赛引流、以赛促产”。
值得留意,赛事的溢出效应远不止于赛时。广东正延伸消费链条,推动赛事进景区、进街区、进商圈,探索“票根经济”新模式——凭赛事门票或参赛证件可在景区、商圈享消费优惠。各地加快打造体育特色街区、夜间体育经济示范区,通过体育消费季、体育夜市、主题市集等活动,构建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消费新场景。惠州已推出“体育+文旅+生态”融合计划,发放百万消费券,预计带动消费超5亿元。
此外,赛事的成功离不开制度创新与科技支撑。粤港澳三地建立常态化联席会议机制,推动跨境政策协同,在数据流动、资格互认等方面寻求突破。投融资上,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场馆建设运营,提升市场化水平。科技应用贯穿始终:深圳赛区启用医疗信息系统实现动态调度,票务系统采用区块链技术打击黄牛,场馆管理依托物联网实现智能监控,交通调度运用AI算法优化路线。志愿服务通过大数据平台实现闭环管理,提升效率。
面对挑战,三地亦未雨绸缪。为避免“赛后闲置”,各地提前规划场馆多功能利用,引入专业团队运营,确保赛后持续服务民生。通过精细化预算、多元化融资与赛事衍生品开发,平衡短期投入与长期收益。组委会设立10万张惠民票,开展百场社区体育活动,并特别关注无障碍环境建设,确保残特奥会服务达国际标准,让赛事成果惠及更广泛群体。
专家分析指,十五运会和残特奥会,是“一国两制”下区域合作的生动实践,更将为全国大型赛事提供“湾区方案”。预计赛事将使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知名度提升20%以上,协同指数提高15%,年均经济增长提升0.3%至0.5%。更重要的是,它将促进三地居民心灵契合,增强文化认同。(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