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加州街头如恐怖片现场
【美国加州街头如恐怖片现场】10月10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旧金山第六街的一个画面在社交媒体上引发轩然大波。画面中,数十名形容枯槁、衣衫褴褛的行人蹒跚游荡,部分人眼神涣散、肢体僵硬,甚至有男子突然倒地抽搐。外媒用“现实版《行尸走肉》”形容这一场景,网友则直呼“这比恐怖片更令人窒息”。这场闹剧背后,是加州日益严峻的社会治理困境。旧金山第六街的“丧尸”场景并非孤例。9月29日,有市民拍摄到该区域数十人聚集,有人瘫坐在地喃喃自语,有人突然冲向车辆,甚至出现肢体冲突。更早的6月8日,洛杉矶街头因骚乱陷入瘫痪,无人驾驶出租车被焚毁,防暴弹碎片与催泪弹罐散落一地,美联社直言“这并非洛杉矶希望投射的形象”。
此次“丧尸”事件的导火索,是长期积累的社会矛盾集中爆发。据当地警方披露,第六街是加州著名的“无家可归者聚集区”,约3000名流浪者在此扎营。他们中许多人因毒品滥用、精神疾病或失业陷入困境,部分人出现“木僵症”——一种因长期营养不良或药物副作用导致的肢体僵硬、反应迟钝的病症。当清晨的薄雾笼罩街道时,这些身影在空荡的街头游荡,便形成了令人毛骨悚然的画面。
深层诱因有毒品泛滥成灾。加州已成为美国“芬太尼危机”的重灾区。据州卫生部数据,2025年上半年,全州因芬太尼过量死亡人数达4200人,同比增长37%。第六街的流浪者中,超60%存在药物滥用问题。一名匿名社工透露:“他们吸食的‘僵尸药’是芬太尼与甲氧基乙酰芬太尼的混合物,会导致肌肉僵硬、意识模糊,甚至呼吸衰竭。”
住房危机加剧。加州房价中位数已飙升至98万美元,是全美平均水平的2.3倍。旧金山每1000名居民仅拥有0.8张紧急庇护床位,远低于联邦标准。第六街的帐篷营地中,32岁的退伍军人詹姆斯向记者展示他的“家”:一块发霉的防水布下,堆着空药盒和未拆封的政府救济信。“我申请了17次公屋,得到的永远是‘等待名单已满’。”
政府治理失效。尽管州长纽森承诺投入12亿美元解决无家可归问题,但资金大多流向咨询机构而非一线服务。旧金山市议会甚至通过法案,禁止警方以“扰乱秩序”为由驱散流浪者营地。这种“纵容式治理”导致第六街的犯罪率激增:2025年前三季度,该区域抢劫案同比上升210%,性侵案件增加85%。
这段“丧尸”视频在海外社交平台引发两极反应。部分网友以猎奇心态转发,配文“加州已沦为末日片场”;但更多人开始反思:当社会无法为弱势群体提供基本保障时,“丧尸”是否只是极端贫困的具象化?
“这不是超自然现象,而是制度性失败的产物。”克莱蒙特·麦肯纳学院政治学教授杰克·皮特尼指出,“加州将38%的预算用于监狱系统,却仅将7%投向心理健康服务。我们正在用监狱代替医院,用警棍代替药物。”
事实上,加州的困境是美国社会撕裂的缩影。联邦政府停摆进入第10天,白宫宣布裁撤九个部门联邦雇员;标普500指数市盈率飙升至49倍,科技巨头市值单日蒸发1.65万亿美元;而底层民众却在为一片遮风挡雨的屋顶挣扎。这种“冰火两重天”的对比,让“丧尸”场景成为最尖锐的社会批判符号。
洛杉矶,这座因《爱乐之城》闻名全球的“梦幻之城”,如今正因骚乱与贫困蒙尘。2026年世界杯与2028年奥运会的筹备本应带来机遇,但美联社警告:“如果连街头的基本秩序都无法维持,这些盛会只会成为全球的笑柄。”
更严峻的是,加州的危机正在蔓延。全美50个州中,已有23个州出现“无家可归者营地扩张”,纽约、芝加哥等地的庇护所入住率超过150%。当“丧尸”不再是电影特效,而是真实存在的社会群体时,任何文明都该警醒:对弱势群体的漠视,终将反噬整个社会。
加州议员艾米丽·布朗在推特上承认:“我们花了太多时间辩论‘是否应该帮助这些人’,却很少问‘如何有效帮助他们’。”的确,解决无家可归问题需要超越政治极化的务实方案:
住房优先:效仿犹他州“住房优先”模式,为流浪者提供永久性住房后再配套医疗与就业服务,该模式使盐湖城无家可归人口减少91%。
毒品合法化不是解药:葡萄牙2001年将毒品持有非刑事化后,通过强制治疗使吸毒者死亡率下降80%。加州需建立更多强制戒毒中心,而非放任“僵尸药”泛滥。
重塑政府责任:停止将社会问题外包给非营利组织,直接由公共卫生部门统筹流浪者服务,确保资金透明使用。
旧金山第六街的“丧尸”场景,不应成为猎奇素材,而应是一记警钟。当社会将人异化为“非人”,当制度性冷漠催生群体性绝望,任何繁荣都不过是沙上筑塔。加州需要的不只是更多预算,而是重新找回对每一个生命的敬畏与责任——因为文明的底线,从来不是GDP数字,而是对最弱势者的庇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