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假一群人带着绿豆游遍祖国
【长假一群人带着绿豆游遍祖国】塑料杯、玻璃瓶、塑料盆中浸泡的绿豆,随着主人们穿梭在高速公路、景区景点和酒店宾馆之间,成为2025年国庆假期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这个国庆长假,当大多数游客带着相机、零食和换洗衣物出行时,一群四年级学生家长的行李中却多了一样特殊物品——正在发芽的绿豆。为了帮助孩子完成观察日记作业,家长们带着绿豆穿越千里,让这些小小的豆子在看遍祖国大好河山的同时,也经历了一场生命的旅程。
2025年国庆假期,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四年级学生和家长都接到了同样的任务:种植绿豆芽,并每天记录观察发现,形成观察日记。这一作业的源头,来自于四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的习作要求。该单元中,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作为观察作文的范文,引导学生学习连续观察的方法,并完成观察日记的写作。
杭二中白马湖学校朴仙花老师介绍:“这个单元有一篇课文是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这就是一篇很好的观察作文范文,所以这个单元也有相应写观察日记的习作要求”。
由于绿豆芽生长周期短,便于观察,成为很多家长和孩子的首选。
这个假期,社交平台上涌现出许多来自各地IP的“绿豆连续剧”。一位杭州四年级学生家长陈女士描述了自己的经历:“10月1号那天,我带孩子回了诸暨奶奶家,先把这个任务交给了婆婆”。她的婆婆以前做过豆腐,专门买了桶和滤篮来培育绿豆。“在诸暨待了两天,我们一家又出发去舟山外婆家,把养绿豆的桶原封不动地带上了”。陈女士一家八天假期结束后,回程时车辆座位紧张,还不得不为绿豆桶腾出位置,导致一家五口坐得很拥挤。
最令人啼笑皆非的是,一位南京妈妈带着绿豆自驾游,行程跨越江西、湖南、广西,绿豆跟随他们“奔驰了2000多公里,中途还坐了1个多小时的船”。然而在第五天,由于到酒店太晚,疲惫的一家人将绿豆忘在后备箱,第二天发现时豆芽已经枯萎。
面对既要完成作业又不影响出行的挑战,家长们各显神通。很多家长用塑料杯、玻璃瓶、塑料盆装上绿豆,一路边玩边记录。陈女士的婆婆采用专业方法,将绿豆均匀铺在滤篮里,放入水桶,底部装水,用布盖好,一天浇三次水。来自南京的妈妈则分享了她的方法:“9月30号下午4点,我就把绿豆放在玻璃杯里,倒上水开始泡,用盖子密封好放进后备箱,走到哪里带到哪里”。绿豆迅速发芽后,她和孩子将杯中的水倒掉,改用湿巾保持湿度,每晚从后备箱拿出来换水观察。
教育工作者对这项作业的设计有着深入的思考。朴仙花老师解释:“平时生活中,孩子们很少会有连续观察的习惯。小长假期间的观察,让孩子们留下了很多真实、宝贵的素材”。虽然绿豆是热门选择,但老师们布置作业时并不局限于此。学生也可以观察其他植物、一周的天气变化,或小动物的成长变化等。在朴老师的班上,有的孩子到云南大理旅游,记录天气变化;有的记录钱塘江潮水的变化,学生和家长可根据自身情况灵活选择。
观察结束后,学校还会在习作课上对记录进行点评和修改,帮助学生形成完整的观察日记。
经过八天的假期,孩子们不仅完成了作业,还体验了从种植到收获的全过程。陈女士表示:“绿豆确实很适合在假期养,8天的时间,孩子完整观察到豆芽冒头、脱皮,接着冒出杆子,长出叶子和根须的过程”。假期结束时,许多家庭的绿豆已经长成了可食用的豆芽。陈女士一家晚上到家后就把豆芽炒着吃了,她幽默地评价:“绿豆这一生也值了”。不过她也提到一个甜蜜的烦恼:“但这回一下种太多了,根本吃不完,现在家里还有一桶”。那位走了2000多公里路程的南京妈妈则表示,虽然绿豆最终没能存活,但旅途中拍摄的生长素材已足够孩子完成作业。
随着国庆假期结束,孩子们带着满满的观察记录返回课堂。这些跟随主人穿越山川湖泊的绿豆,不仅完成了自己的生命周期,更在孩子们的心中种下了观察自然、探索科学的种子。
当陈女士一家品尝自己培育的豆芽时,教育的意义已超越了课堂——知识不再局限于书本,而是与生活经验紧密相连,在孩子心中留下生动而深刻的烙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