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中通社10月9日电(香港中通社记者 钱林霞) 在刚刚过去的中国国庆中秋双节长假,中外游客“双向奔赴”趋势显著。国家移民管理局数据显示,日均出入境客流突破200万人次,粤港澳大湾区成为热门枢纽,香港烟花汇演单日吸引超8万跨境观众。暨南大学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副院长、中国新产业经济研究院院长董观志接受香港中通社采访时表示,政策持续发力、消费需求结构的演变以及区域协同效应是跨境游“双向繁荣”背后的三重驱动力。
游客在香港中环乘搭摩天轮。(香港中通社 邓子杰摄) 香港中通社图片
国庆前夕,商务部等9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扩大服务消费的若干政策措施》落地实施,带动入境消费、边境旅游与服务型消费协同升温。该措施将“优化离境退税服务”列为重点任务。政策核心是让境外游客“买得方便、退得顺畅”。
董观志表示,这项措施背后是签证便利化:中国对47国单方面免签+29国互免签证+55国过境免签的“组合拳”,形成全球最大规模免签朋友圈,极大便利了外国人来华旅游,也让中国游客“走出去”的需求更好得到满足,这是“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基础;其次是中国政府在退税服务方面的优化,激发了入境游客在华消费需求;与此同时,外币外卡支付渠道持续拓宽,外籍游客可直接使用Visa、Mastercard、Apple Pay完成支付,支付便利性成为促成消费的关键因素。
互免签政策改变了旅客的消费需求。塞尔维亚凭借对中国游客免签及直航的便利性,吸引大量中国游客探索其自然风光与人文特色,中国旅行者对在地文化与独特体验的好奇心空前高涨。据途牛旅游网10月8日发布的《2025国庆中秋旅游消费盘点》,数据显示,8天“超长”假期的出境短线游用户中,选择5至6天出游行程的用户占比为54%;出境长线游用户则更倾向于10至13天的行程,在出境长线游中的出游人次占比达65%。而上海入境游数据显示,韩国、泰国游客停留时长因文化体验需求增加而延长,汉服租赁、非遗工坊等业态搜索量激增。
“2025年全球跨境旅游市场呈现显著的需求结构深度演变。”董观志认为,这一趋势背后,既有免签政策、直航开通等基础设施优化的推动,也反映了游客从“打卡式观光”向“深度体验”的消费升级。这些变化标志著跨境旅游正从规模扩张转向质量重构,目的地选择更趋分散化,体验内容更具文化纵深。
据蚂蚁集团数据,国庆假期前5天,全球入境游客支付宝消费金额相比去年同期增长近40%,其中外国游客使用“支付宝碰一下”的消费金额同比增长500%。餐饮、旅游、线下零售、交通出行是入境游客消费最热门的行业,入境游客用支付宝在零售品牌支付的金额较去年同期增长超200%。
作为出入境游最便捷也是最火热的城市,粤港澳大湾区通过"一程多站"模式形成超级文旅圈。根据微信8日发布的“2025 国庆中秋数据报告”,假期首5天(10月1日至5日),微信跨境支付笔数较去年同期增长21%,港澳继续成为内地客出境游首选目的地,跨境支付笔数位居首位。在香港,通过线上打车方式出行的订单数量较去年同期增长超过5倍,港人北上内地消费交易笔数亦同比增长超过120%,呈现双向消费活跃态势。
董观志认为,区域协同效应是跨境游获得长足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粤港澳大湾区通过基础设施互联、规则机制衔接、产业优势互补,已形成1+1+1>3的协同发展新格局。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铁等重大工程建成通车,实现1小时生活圈,无论是内地人南下还是港人北上,双向奔赴已成为日常。这种深度融合不仅重塑了区域经济地理,更通过要素自由流动和资源高效配置,让大湾区文旅迈向了发展新阶段。
董观志表示,跨境旅游市场的结构性变革正重塑中国旅游产业格局。中国出境游客对小众目的地的偏好与外国入境游客对文化沉浸的追求,共同推动旅游业从“流量经济”向“体验经济”转型。(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