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印家族信托“防火墙”被击穿
【许家印家族信托“防火墙”被击穿】2025年9月16日,香港高等法院一纸判决震动了全球财富管理圈。法庭裁定将恒大集团创始人许家印通过离岸信托持有的23亿美元家族资产纳入接管范围,连同其名下房产、游艇、飞机等总计77亿美元资产被冻结。这场判决不仅击碎了“海外信托绝对安全”的幻想,更以法律之锤敲响了高净值人群资产规划的警钟——当财富转移沦为欺诈工具,再精密的法律结构也难逃穿透。许家印家族信托的崩塌始于一场持续八年的财务造假。据证监会2024年处罚决定披露,恒大地产在2019年至2020年间虚增收入5641亿元、利润920亿元,而许家印夫妇在此期间通过红筹架构将逾500亿元股息分红转移至离岸公司。2019年,他们以子女为受益人设立23亿美元家族信托,资金来源正是这些从恒大套现的“问题资产”。“这本质是一场预谋已久的资产保全战。”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李明指出,“许家印在恒大系统性造假期间大规模分红,又赶在债务危机爆发前将资产转入信托,其行为符合《欺诈性财产转移法案》中‘恶意转让’的典型特征。”香港高等法院的判决直指信托架构的三大漏洞:实质控制权存疑:信托契约赋予许家印投资决策权、受益人变更权等过度权力,导致受托人沦为“傀儡”。法院援引2005年英国Dadourian案判例,认定当委托人保留实质控制权时,信托即丧失独立性。设立时机恶意:恒大自2017年便埋下财务黑洞,但许家印在2019年危机初现时紧急设立信托,此时公司净资产已为负值。法院依据“债务人资不抵债时转移资产即属欺诈”原则,判定信托无效。离婚转移协同:许家印与丁玉梅的技术性离婚被法院认定为“避债工具”,与信托计划构成系统性资产转移链条。这种“假离婚+真转移”的操作,进一步强化了欺诈意图的证据链。
香港法院此次判决的突破性在于,首次在司法层面确立了穿透信托的四大法理支柱:实质重于形式原则:法院穿透信托法律形式,审查其背后真实意图。当发现许家印仍能通过离岸公司账户调度信托资金时,法官直言:“这种控制程度,让信托更像是委托人的第二个钱包。”
欺诈性转移原则:依据香港《破产条例》,任何意在损害债权人的资产转移均属无效。法院查明,恒大在2017-2020年间分红总额达1200亿元,而同期负债激增1.8万亿元。许家印在明知公司濒临破产时转移资产,构成“明知故犯的欺诈”。
独立性丧失原则:家族信托的资产隔离功能以受托人独立管理为前提。但许家印信托的受托人竟由其商业伙伴担任,且信托资产与许氏家族其他资产混同于同一离岸账户。法院判定:“当信托成为债务人的延伸,其隔离功能自然消亡。”
债权人保护优先原则:在涉及2.39万亿元债务、600万烂尾楼业主的公共危机中,法院明确表示:“维护商业信用比保护个别债务人的‘财富自由’更重要。”这一判决与内地“刺破公司面纱”制度形成呼应,彰显了法治社会对公平正义的坚守。
随着香港清盘人杜艾迪、黄咏诗被委任为资产接管人,一场跨国资产追索战正式打响。清盘团队已向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等离岸金融中心法院申请承认判决,并在英国伦敦高等法院对丁玉梅发出全球资产冻结令。
丁玉梅的遭遇更具戏剧性:这位曾坐拥33套伦敦豪宅的前妻,如今每月仅能支取2万英镑生活费。她与次子许滕鹤的母子对簿公堂,更暴露出债务危机对家族关系的撕裂。而长子许智健虽享有信托收益权,其全球资产仍被冻结——当法律认定信托设立存在欺诈意图时,连受益人的合法权益也将被牵连。
“这标志着跨境债务追索进入‘穿透式’时代。”国际破产协会主席詹姆斯·威尔逊评价,“从公司面纱刺破到信托击穿,法律正在构建一张全球资产追索网。”
许家印案为高净值人群敲响了三记警钟:合法性边界不可逾越:信托的资产隔离功能建立在合法合规基础上。当资金来源涉及财务造假、关联交易等违法行为时,信托将成为“定时炸弹”。时机选择决定命运:资产保护需“未雨绸缪”,在财务健康时启动规划。若在公司濒临破产时紧急转移资产,必将被认定为恶意避债。独立性是生命线:选择专业信托公司担任受托人,避免家庭成员或商业伙伴介入管理。委托人过度保留控制权,将导致信托在法律上被“视为本人财产”。
这场判决更折射出全球法治的进步。随着《共同申报准则》(CRS)的推行和各国法院对跨境判决的互相承认,试图通过离岸架构隐藏资产的行为已难逃法网。正如香港终审法院首席法官所言:“在21世纪,没有绝对安全的财富避风港,唯有诚信与合规才是永恒的护城河。”
当77亿美元资产被接管的消息传来,许家印在狱中或许会想起2017年那个春天——他在香港业绩会上意气风发,却不知八年后,自己精心构筑的“财富帝国”将在法律利剑下轰然倒塌。这场判决不仅是个人的财富幻灭,更是一个时代的法治宣言:在商业文明的殿堂里,任何试图挑战法律底线的行为,终将付出代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