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一地“蟹王”“蟹后”拍出1.9万
【湖北一地“蟹王”“蟹后”拍出1.9万】10月8日,寒露时节的湖北公安县陆逊湖畔,一场以“生态公安·蟹耀未来”为主题的大闸蟹品牌推介会引发全国关注。活动中,一对重达400克(8两)的“蟹王”与300克(6两)的“蟹后”以1.9万元高价成交,较2023年同场活动8888元的成交价翻了一倍。这场拍卖不仅刷新了区域品牌的价格纪录,更以生态养殖与品质背书,勾勒出中国水产业转型升级的鲜活图景。“1.9万元第三次,成交!”随着拍卖师槌声落下,湖北荆州某水产企业代表举牌竞得这对“蟹王蟹后”。台下,中国渔业协会水产商贸分会荣誉会长杨维龙笑着摇头:“这个价格,还远未体现它的真实价值。”这场拍卖的特殊性在于,竞拍标的并非普通商品蟹,而是陆逊湖生态养殖的“代表作”。据公安县公共检验检测中心公布的检测报告,这对大闸蟹102项理化指标全部符合国家标准,重金属与兽药残留未检出,肥满度达行业顶尖水平。杨维龙指出:“陆逊湖蟹的青背、白肚、黄毛、金爪特征明显,膏黄占比超40%,这是‘人放天养’模式才能培育出的品质。”拍卖会现场,荆州海关宣布陆逊湖大闸蟹正式通过出口备案审批,标志着这一区域品牌获得国际市场“通行证”。公安县委副书记郭磊透露,目前陆逊湖蟹已覆盖全国20余个省市的水产市场,并通过直播带货、社区团购实现48小时鲜活直达,线上销售额占比突破35%。
公安县素有“百湖之县”美誉,102个湖泊与14条河流织就的水网,孕育出30万亩生态渔业养殖区。其中,陆逊湖近万亩水域因三国名将陆逊曾在此操练水军而得名,更因“鸟类故乡、蟹的天堂”的生态标签声名远播。
“这里的水源来自长江支流,PH值稳定在7.8-8.2,浮游生物密度是普通水域的3倍。”公安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李伟展示着实时监测数据。作为全县全资国有企业,荆州百湖生态渔业发展有限公司采用“人放天养”模式——不投人工饵料,不施化学药剂,仅通过种植伊乐藻、苦草等水生植物调节水质,让螃蟹以螺蛳、小鱼虾为食。这种“以渔净水”的循环系统,使陆逊湖水质常年保持Ⅱ类以上标准。
公司总经理王强算过一笔账:传统养殖模式亩产约150斤,而生态养殖亩产控制在80斤以内,但单价提升3倍。“消费者愿意为‘喝长江水、吃天然饵’的螃蟹买单,去年我们的复购率达62%。”他指着湖面上的防伪溯源浮标介绍,每只蟹都配有唯一编码,扫描后可查看捕捞时间、养殖水域、检测报告等信息。
推介会现场,20家采购商与公安县签订3.2亿元采购协议,其中不乏盒马鲜生、永辉超市等连锁巨头。更引人注目的是,顺丰冷链宣布在公安县增设区域分拨中心,将鲜活蟹的运输时效从48小时压缩至36小时。“我们采用恒温车+预冷箱+优先派送通道,死蟹包赔率从5%降至0.3%。”顺丰湖北区负责人张磊透露。
这种“品质+服务”的双轮驱动,正推动陆逊湖蟹突破地域限制。在抖音“荆州百湖渔业”直播间,主播现场拆箱展示活蟹吐泡的场景,单场直播销售额突破200万元。网友“蟹小仙”评论:“收到时冰袋还没化,三只母蟹钳子张得老高,这钱花得值!”
“拍卖价只是表象,背后是生态价值、文化价值与市场价值的三重叠加。”华中农业大学水产学院教授顾泽茂分析,陆逊湖蟹的定价逻辑已从“论斤卖”转向“论质卖”“论文化卖”。他举例说,阳澄湖蟹通过“洗澡蟹”乱象透支品牌信用,而陆逊湖蟹的防伪体系与全程溯源,正在构建消费者信任新范式。
杨维龙则从产业高度指出:“当全国大闸蟹产量突破100万吨时,公安县证明了一个道理——只有走生态化、品牌化、差异化道路,才能在红海市场中杀出血路。”数据显示,2025年陆逊湖蟹品牌价值达12.3亿元,带动全县水产业综合产值突破50亿元。
从2023年8888元到2025年1.9万元,陆逊湖“蟹王蟹后”拍卖价的跃升,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转型的深层逻辑。当“人放天养”替代高密度养殖,当区块链溯源替代防伪戒指,当冷链物流替代泡沫箱+冰袋,传统渔业正焕发新生机。
公安县的实践给出启示: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并非零和博弈。通过划定养殖红线、建立水质监测网络、培育地理标志品牌,绿水青山完全能转化为金山银山。正如郭磊所言:“我们卖的不是螃蟹,是长江生态的馈赠,是百年水乡的文化,更是对‘舌尖上的安全’的承诺。”
当那只1.9万元的“蟹王”被送入展示柜,它已超越食材属性,成为观察中国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微观样本。在这个故事里,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价格的攀升,更是一个产业、一片水域、一群人对生态文明的坚守与创新。这或许就是新时代“蟹经济”最动人的注脚——当科技与自然握手,当传统与现代交融,小螃蟹也能游向大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