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甘孜发生5.4级地震
【四川甘孜发生5.4级地震】10月9日13时17分,四川甘孜州新龙县(北纬30.84度,东经99.86度)发生5.4级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高原腹地的剧烈震颤,让海拔4251米的震中区域瞬间进入紧急状态。这场突如其来的地震,不仅考验着高原地区的防灾能力,更折射出人类面对自然灾害时的坚韧与温情。地震发生时,新龙县友谊乡古鲁村村民张先生正在店铺内整理货物。“地面突然发出轰隆隆的巨响,货架上的商品哗啦啦往下掉,整个房子像充气城堡一样摇晃。”他回忆道,自己踉跄着冲向门外,发现空旷的马路上已有数十名村民聚集,“大家互相搀扶着,有人喊‘快往广场跑’,孩子们的哭声和警报声混在一起”。据中国地震台网测定,此次地震持续约20秒,震中5公里范围内的古洛村、查贡等村落震感强烈。新龙县城区内,高层建筑出现明显晃动,部分老旧房屋的土墙出现裂缝。13时34分,当地再次发生3.0级余震,进一步加剧了紧张气氛。“学校的警报声一响,老师们立刻组织学生撤离。”新龙县中学教师李娟描述道,300余名师生仅用3分钟就全部疏散至操场,“有个学生被掉落的玻璃划伤手,校医立即进行了包扎处理”。地震发生后,四川省、甘孜州两级政府迅速启动Ⅲ级应急响应。由应急管理、地震、卫健等部门组成的200人工作组,分乘30辆救援车奔赴震中区域。新龙县人民医院开辟绿色通道,组建3支医疗队在县城和震中乡镇巡回接诊。“我们正在对地质灾害隐患点进行拉网式排查。”新龙县自然资源局局长扎西多吉表示,已对友谊乡、皮察乡等地的12处不稳定斜坡实施24小时监测。与此同时,电力、通信部门紧急调派抢修队伍,确保震中区域通信畅通。
在距离震中45公里的新龙县城,社区工作者王芳和同事们挨家挨户核查灾情。“重点排查独居老人和留守儿童家庭。”她展示着手中的登记表,上面详细记录着房屋受损情况、人员安置需求等信息,“有个阿婆家的土坯房裂了道缝,我们已经协调把她送到亲戚家暂住”。
此次地震再次凸显高原地区防灾减灾的特殊性。四川省地震局专家指出,新龙县地处青藏高原东南缘,地质构造复杂,加之高寒缺氧环境,给应急救援带来额外挑战。
“在海拔4000米以上地区,救援人员极易出现高原反应。”参与现场处置的康定地震中心站工程师陈明介绍,工作组特别配备了便携式制氧机和抗高原反应药物,“我们要求队员每工作1小时就必须轮换,确保救援效率”。
对于普通民众而言,高原避险同样需要特殊准备。四川省地震预警中心发布的《高原地区地震应急指南》特别强调:室内避险:优先选择承重墙根、卫生间等结构稳固区域,避免靠近窗户和外墙;高原反应应对:随身携带巧克力、葡萄糖等高热量食品,避险期间保持缓慢呼吸;余震防范:首次强震后应立即转移至开阔地带,避免返回危房取物。
此次地震与2013年白玉县5.4级地震形成鲜明对比。当年地震造成1人受伤、3000余户房屋受损,而截至10月9日18时,新龙县尚未接到人员伤亡报告。这背后,是十二年来防灾体系的持续完善。
“现在每个村都有地震预警终端,学校每月开展应急演练。”新龙县应急管理局局长洛绒次仁展示着手机里的预警APP,“这次地震前3秒,全县127个预警终端同时发出警报,为师生和居民争取了宝贵的避险时间”。
在友谊乡卫生院,新配备的5G远程会诊系统正在运行。“我们可以通过这个系统直接联系省医院专家。”院长四郎降措说,这种技术赋能让高原医疗救援效率大幅提升。
随着夜幕降临,新龙县城区广场上的应急照明灯亮起。民政部门搭建的20顶救灾帐篷内,受灾群众领到了棉被、方便面等物资。在皮察乡,志愿者们正帮助村民转移牲畜,避免次生灾害损失。
“最让我感动的是村民们的互助精神。”参与救援的大学生村官扎西卓玛说,许多家庭主动腾出房间接待受灾邻居,“有个老大爷把自家唯一的牦牛奶茶煮给孩子们喝,自己却啃着干粮”。
这场地震,既是一场自然挑战,更是一面映照人性光辉的镜子。从及时预警到科学救援,从政府主导到全民参与,新龙县用实际行动诠释着“生命至上”的防灾理念。
当最后一批工作组车辆消失在暮色中,新龙县城的灯火逐渐亮起。这场5.4级地震带来的不仅是地质层面的震动,更是一次社会应急能力的全面检验。从预警系统的精准响应,到救援力量的高效协同;从科技装备的广泛应用,到邻里之间的守望相助,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个地区的防灾进步,更是整个社会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成长与成熟。
正如地震波终将消散,但人类与自然的博弈永不停歇。新龙县的故事告诉我们:当科学防灾的理性与人性光辉的温暖相遇,即使在最严酷的高原环境里,生命也能绽放出最坚韧的光芒。这光芒,终将照亮我们通往更安全未来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