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多人爱上了“窝囊游” 年轻人用躺平哲学重构旅行新范式!
创始人
2025-10-05 18:04:31
0

越来越多人爱上了“窝囊游”

  【越来越多人爱上了“窝囊游”】2025年国庆假期,全国主要景区迎来一场静默的消费革命。在杭州淳安天屿山观景台,游客们乘坐300米长的自动扶梯“无痛”登顶,两侧水雾缭绕如仙境;浙江安吉龙出没大峡谷景区内,数百名游客身着救生衣,在0.5米深的河道中“躺平漂流”;上海耀雪冰雪世界的“雪山跳台”上,年轻人们举着手机摆拍慢速蹦极,弹力绳将他们缓缓拉回地面……这些被戏称为“窝囊三件套”的新兴玩法,正以燎原之势席卷社交平台,重新定义着旅行的本质。“以前国庆七天能打卡五个城市,现在连爬一座山都觉得累。”在社交平台拥有32万粉丝的旅行博主林小夏的感慨,折射出年轻一代对旅行认知的根本性颠覆。据《2025中国青年旅游观察报告》显示,55.3%的受访者将“沉浸式慢游”列为首选旅行方式,而曾经风靡的“特种兵旅游”占比已不足12%。这种转变的背后,是当代年轻人对“内卷式旅行”的集体反叛。当“凌晨5点排队看升旗”“24小时打卡8个景点”成为社交媒体上的“荣誉勋章”,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质疑:旅行究竟是为了证明自己的体能极限,还是为了获得身心的放松?“窝囊游”的走红,恰恰击中了这种矛盾心理。在山东临沂费县,“窝囊漂流”项目将河道水深控制在0.5-1米,流速降至0.8米/秒,游客可全程“美美躺平”。项目负责人透露:“7月门票搜索量暴涨17倍,带动周边民宿入住率突破95%。”这种变革在县域旅游中尤为显著,去哪儿旅行平台数据显示,主打“窝囊游”的景区门票热度同比增长210%,其中县域景区占比达68%。“窝囊游”的核心魅力,在于其精准拿捏了年轻人“又菜又爱玩”的矛盾心态。传统蹦极的40米高空自由落体令人望而却步,而安吉云上草原推出的20米“减速蹦极”通过弹力绳设计,让体验者仅在起跳瞬间感受失重,随后被缓缓拉回地面。这种“半吊子勇敢”成为社交货币,相关视频在平台播放量最高达3500万次。

  “生活将我反复碾压,竟让我变得柔软舒适。”这句网络热评精准概括了“窝囊游”的精神内核。心理咨询师李薇指出:“当996成为常态,年轻人需要的是能‘一键重启’的旅行方式。”在无锡花星球景区夜场,游客们围坐在草坪上观看灯光秀,手中捧着爆米花而非登山杖;湖北黄石天空之城景区将“窝囊蹦极”与实景演出、文创购物结合,打造出“高山旅游综合体”,游客停留时间延长至3天。

  这种转变在消费数据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某旅游平台调研显示,62%的年轻人将“能出片”列为体验选择的首要标准,远超对刺激程度的追求。当“窝囊漂流”的躺平姿势、减速蹦极的淡定表情成为反差萌传播点,恰好契合了年轻人反内卷、追求chill的需求。

  “窝囊游”的爆发绝非偶然,其本质是大众对“旅游必须吃苦”旧观念的集体松绑。在郴州莽山,无障碍索道让轮椅使用者也能登顶观赏云海;上海耀雪冰雪世界的“雪山跳台”因无需排队,吸引大量中老年游客“一人连跳7次”。正如江苏省旅游协会副会长王洁平所言:“真正的平权不在于征服高山,而在于让每个人都能触摸风景。”

  这种转变正在重塑旅游生态。湖北恩施大峡谷景区将传统玻璃栈道改造成“云端躺平区”,铺设软垫、提供眼罩,让游客在300米高空体验“悬浮睡眠”;西安大唐不夜城推出“反内卷剧本杀”,游客通过解谜获得“躺平许可证”,在历史场景中完成心灵疗愈。

  文旅从业者也在经历认知重构。安吉云上草原市场总监李明宇坦言:“过去我们追求‘高险奇’,现在更关注游客的心理舒适区。”景区将蹦极高度从60米降至20米,增设专业摄影师抓拍“淡定表情包”,配套推出“减压蹦极证书”,这些创新使项目复购率提升至42%。

  “窝囊游”的火爆,正在倒逼旅游产业进行供给侧改革。在产品开发层面,“低门槛高体验”成为核心逻辑:福建武夷山九曲溪推出“佛系竹筏漂流”,全程靠船工撑杆,水流平缓到能端茶细品;浙江台州神仙居景区投入1.2亿元建设垂直电梯,取代原有3小时登山步道,电梯内设置AR导览系统,让游客在10分钟内完成文化沉浸。

  安全管理的精细化同样关键。桂林猫儿山景区在“窝囊漂流”河道中设置智能监测系统,实时显示水深、流速数据,救生员定点值守间隔不超过50米。石燕湖景区计划推出“水陆空窝囊项目认证体系”,游客完成登山电梯、躺平漂流、减速蹦极三项挑战即可获得“窝囊大师”称号,这种游戏化设计让旅行回归本质——享受过程而非证明能力。

  尽管“窝囊游”收获了大量拥趸,但也引发了部分争议。有网友质疑:“‘无痛爬山’还算爬山吗?”这种争议背后,实则是旅游观念的碰撞。有些人把旅游当成“打卡任务”,有些人则视其为“生活的延伸”。

  事实上,旅游的意义从来没有标准答案。有人追求登顶的成就感,也有人偏爱半山腰的咖啡香——这本就是旅游魅力的多维度呈现。正如新华网评论所指出的:“旅行的本质从未改变,变的只是人们理解它的方式。”当00后们在“窝囊漂流”中拍下与山水融为一体的照片,当银发族在登山电梯里通过AR技术“触摸”千年文化,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消费趋势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对生活美学的重新定义。

  “窝囊游”的走红,绝非简单的“旅游懒惰化”,而是当代人在高压环境下对生活方式的理性选择。它告诉我们:真正的勇敢,不是咬牙硬撑着征服高山,而是敢于以最舒适的方式,拥抱这个世界最本真的模样。在这场静默的革命中,我们看到了旅游产业的无限可能——当景区不再执着于“更高、更快、更强”,当旅行不再被定义为“吃苦的勋章”,或许我们才能真正理解那句古老的智慧:“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毕竟,能让自己真正快乐的旅行,才是最好的旅行。

相关内容

热门资讯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扩大“湾区... 香港新闻网7月31日电 中国工商银行(亚洲)31日宣布扩大“湾区账户通”服务账户办理地区至中国内地所...
香港警队新任“一哥”周一鸣:警... 香港新闻网4月2日电(记者 张明臻)香港新任警务处处长周一鸣今天履新,他在警察总部会见传媒时提出未来...
180度大转弯?美国豁免手机、... 香港新闻网4月13日电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
中国收紧7类稀土出口管制 ... 香港新闻网4月7日电 中国4月4日反击美国征收对等关税,包括当天起对7类中重稀土实施出口管制。这些...
研究指香港未来10年点对点交通... 香港中通社3月25日电 香港特区政府正就网约车平台研究相关规管措施,网约车平台Uber于25日公布香...
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5月6日电 题:特首办谈李家超再访中东  香港中通社记者 罗光萍 陈卓仪  香港特区行...
香港歌手李国祥去世 终年60岁 香港新闻网3月29日电 香港歌手李国祥29日被证实离世,终年60岁。其好友周启生接受传媒访问时证实死...
香港廉署接待“一带一路”两国斯... 香港新闻网3月26日电 香港廉政公署3月24日起接待一带一路国家斯里兰卡及赞比亚的反贪机构高层代表...
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市民期待... 香港中通社12月6日电题:中央赠港大熊猫即将亮相 市民期待拆“礼物”作者陈卓仪 梁嘉轩中央赠港大熊猫...
香港雇员2024年工资中位数达... 香港中通社3月24日电(记者 谭畅)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24日公布数字,去年5月至6月香港雇员的每月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