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口一塔吊被台风吹得直打转
【海口一塔吊被台风吹得直打转】10月5日中午,台风“麦德姆”裹挟着14级狂风直扑海南岛。在海口市龙华区某在建工地,一座60米高的塔吊在强风中剧烈旋转,吊臂划出360度的弧线,如同被无形巨手操控的机械舞者。这一幕通过工地监控迅速传遍网络,网友惊呼“塔吊成风中陀螺”,而专业人士却指出:这实为抵御台风的“生死自救”。“松开制动器,让塔吊随风转动,这是行业通行的防风措施。”根据《塔式起重机安全操作规程》,当风力超过12级时,塔吊必须解除回转机构限位,使吊臂能自由旋转以分散风压。这种“以柔克刚”的原理,类似帆船通过调整帆角应对强风——若强行固定塔吊,其承受的风荷载将呈指数级增长,可能导致整体倾覆。然而,这种自救方式仍暗藏风险。2024年9月6日,超强台风“摩羯”过境期间,海口秀英区阳光巴洛克项目工地的一座塔吊因未及时拆除,在台风中从3米高处折断,吊臂砸向相邻的第一砖厂宿舍,导致2号楼墙体开裂、20余辆汽车报废。该事故暴露出部分施工单位对防风措施的忽视——涉事企业海口创跃宏工程机械有限公司因未执行主管部门拆除指令,被海口市住建局全市通报。
10月5日凌晨,随着“麦德姆”进入南海,海口市启动防台风Ⅰ级应急响应。在国兴大道某工地,安全员带领工人对塔吊进行最后检查:“我们提前3天降低了塔身标准节,解除了吊钩限位,现在只等风来。”他的对讲机里不断传来指令:“所有非必要人员立即撤离,只留应急小组待命。”
上午10时,风力骤增至13级。监控画面显示,塔吊开始缓慢旋转,吊臂与风向形成45度夹角。“这是最优受力角度。”安全员解释,“若角度过小,风压会集中在某一侧;过大则可能导致吊臂撞击自身结构。”此时,工地周边的道路已实施交通管制,消防车、救护车在2公里外待命。
下午13时,台风眼过境带来短暂平静。陈志强抓住这30分钟的窗口期,带领应急小组对塔吊基础进行二次加固:“混凝土底座的锚栓必须检查,任何松动都可能导致灾难。”话音未落,狂风再度袭来,塔吊旋转速度明显加快,吊臂末端划出的弧线几乎触及工地围挡。
“每次台风都是生死考验。”海口市住建局质安处处长翻开事故档案:2014年超强台风“威马逊”期间,龙昆南路一工地塔吊被吹弯砸中居民楼,造成3人死亡;2024年“摩羯”台风中,仅海口市就有4座塔吊发生倾覆或部件坠落。这些数字背后,是施工单位对安全规程的集体漠视。
在阳光巴洛克项目事故现场,可以看到被拆除的塔吊残骸:锈迹斑斑的钢结构上,多处焊缝存在裂纹。“这台塔吊服役超过10年,早已超过设计寿命。”海南省建筑工程质量检测中心工程师指出,“更严重的是,施工单位未安装风速仪,也未制定应急预案。”
法律利剑已出鞘。新修订的《海南省建筑起重机械安全监督管理规定》明确:台风预警发布后,未采取防风措施的塔吊,对责任单位处10万至50万元罚款;造成事故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10月4日召开的全省建筑安全会议上,省住建厅厅长周军强调:“宁可十防九空,不可失防万一,这是用鲜血换来的教训。”
在海口江东新区某智慧工地,一座安装了物联网传感器的塔吊正在接受“体检”。项目经理展示着监控平台:“风速超过10级时,系统会自动报警并启动防风程序;超过12级,吊臂会自动收拢至最小迎风面。”这套价值80万元的智能系统,已接入海口市建筑安全监管平台,实现24小时实时监控。
技术革新正在重塑安全防线。海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研发的“塔吊防风预警系统”,通过AI算法预测台风路径与塔吊受力关系,准确率达92%。而“北斗+5G”定位技术的应用,使监管部门能远程锁定违规操作的塔吊——在10月5日台风期间,系统自动识别并叫停了3处未解除限位的塔吊。
“现在每次台风前,我们都会组织工人观看事故警示片。”中建三局海南分公司安全总监赵刚说。在该公司项目部,记者看到一本厚厚的《台风应急手册》,从塔吊防风到工人撤离,每个环节都配有图文说明和应急联系人。
公众安全意识也在提升。在阳光巴洛克项目事故后,周边居民自发组织了“塔吊安全监督队”,定期检查工地防风措施。
当海口的塔吊们渐渐停下旋转的舞步。这场与台风的博弈,没有真正的赢家——旋转的塔吊虽保住了自身,却暴露出安全管理的深层漏洞;严格的防风措施虽降低了事故率,却无法完全消除极端天气的威胁。正如海南省委书记在抗台总结会上所言:“我们既要敬畏自然的力量,更要相信科技的力量、制度的力量、人的力量。”从智能监控到法律严惩,从企业自律到公众监督,这场风暴带来的不应只是恐慌,更应是对生命安全的深刻敬畏。当下一场台风来临,我们期待看到的不仅是塔吊的从容旋转,更是一个城市应对灾难的成熟与韧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