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掀巨浪!台风麦德姆靠近广东湛江
【沿海掀巨浪!台风麦德姆靠近广东湛江】10月5日,台风“麦德姆”携14级强风直扑广东湛江,沿海掀起5米高巨浪,海水倒灌淹没街道,广东徐闻外罗港码头被完全淹没,沿海公路变身“河道”。这场被中央气象台列为2025年首个红色预警的台风,正以每小时25公里的速度向西偏北方向移动,预计于当日中午前后在雷州半岛登陆。5日上午10时,湛江沿海风力达12级,阵风15级,海浪如白色城墙般撞击堤岸,飞溅的水花打湿了百米外的居民楼阳台。外罗港的场景更令人揪心。可以在现场看到,原本停泊渔船的港池已被海水填平,300余艘渔船或被缆绳扯断撞向防波堤,或随浪头沉浮。当地应急部门数据显示,截至5日11时,湛江沿海已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2.3万人,但仍有部分渔民冒险返回查看渔具。“这不是普通台风,是‘风暴炸弹’!”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指着卫星云图解释,“麦德姆”中心气压仅955百帕,相当于在海上制造了一个巨大的“空气真空泵”,将周边海水疯狂抽吸形成巨浪。其路径与2015年超强台风“彩虹”高度相似,但强度更甚。“所有商铺立即关闭!重复,立即关闭!”5日清晨6时,湛江市霞山区新兴街道办主任带着扩音器,在暴雨中逐户敲打卷帘门。街道两旁的早餐店、五金店纷纷响应,店主们用沙袋堵住门槛,将冰箱、货架搬至二楼。
在徐闻县角尾乡,200余名游客被困于南极村灯塔景区。当地民兵连长王海涛带领突击队,驾驶冲锋舟在齐腰深的水中往返12趟,将游客转移至乡文化站。“水涨得太快了,昨天标记的安全点今天全被淹了。”王海涛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说道。
交通系统同样经历严峻考验。广铁集团宣布,5日广州南站至湛江、茂名方向列车全部停运;湛江吴川国际机场取消所有航班;琼州海峡客滚船自4日18时起全线停航。在广州番禺区,一座高架桥上的广告牌被狂风扯落,砸中下方两辆轿车,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
在这场与台风的博弈中,科技成为关键防线。在湛江市应急指挥中心,大屏幕上实时跳动着全省2.3万个气象监测站的数据。“我们启用了AI台风预测系统,能提前48小时预判各区域风险等级。”广东省应急管理厅副厅长周伟明介绍,该系统在“麦德姆”路径预测中准确率达92%。
海口某智慧工地的塔吊成了“网红”。这台安装了北斗+5G定位系统的塔吊,在风速超过10级时自动启动防风程序,吊臂收缩至最小迎风面。“就像给塔吊装上了智能大脑。”项目经理展示着监控平台,系统已向全省1.2万台建筑起重机械发送防风指令。
在阳江市海陵岛,50架无人机组成“空中巡逻队”,对沿海堤坝进行毫米级扫描。“发现闸坡镇东段堤坝出现3厘米沉降!”10时15分,无人机传回的警报让指挥部瞬间紧张。10分钟后,抢险队携带高分子注浆材料抵达现场,1小时内完成加固。
在茂名市电白区,博贺镇渔民协会会长带着20名会员,驾驶10艘冲锋舟在淹没的街道中穿梭。“阿婆,抓住我!”会长将89岁的独居老人陈秀英背上冲锋舟时,老人死死攥着他的衣角。这样的救援场景,在粤西沿海重复了上千次。
当夕阳穿透云层,台风的威力仍在持续,但城市的防御体系经受住了考验。这场风暴暴露的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人类应对灾难时的智慧与韧性。
“每次台风都是对城市治理能力的压力测试。”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员会委员郑功成指出,从2014年“威马逊”到2025年“麦德姆”,广东在防灾体系建设中实现了三大突破:气象预测从“小时级”到“分钟级”的跨越,应急响应从“部门联动”到“全社会协同”的升级,科技赋能从“单一应用”到“系统集成”的质变。
然而,挑战依然存在。在湛江某工地,一台未按规范拆除的塔吊在台风中折断,暴露出部分企业安全意识的淡薄;在社交媒体上,个别网友为拍摄“台风大片”冒险靠近海岸,折射出公众风险认知的不足。
当最后一艘渔船驶入避风港,当最后一名游客抵达安置点,这场与台风的较量暂告段落。但“麦德姆”留下的不应只是满目疮痍,更应是对生命至上的深刻敬畏,对科技防灾的持续探索,对全社会应急能力的不断提升。正如省委书记在防御调度会上所言:“我们要把每一次灾难都变成提升治理能力的契机,让城市在风暴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