歼-35与歼-35A机库首度公开
【歼-35与歼-35A机库首度公开】近日,军事频道《空天逐梦》栏目组走进航空工业沈飞与某海军基地机库,首次以全景视角公开我国新一代隐身战斗机歼-35与歼-35A的实战化部署场景。总设计师孙聪院士现场揭秘,这两款同源异构的“空海孪生”战机,分别承担着海军远洋制空与空军战略威慑的双重使命,标志着中国成为全球首个同时装备两款隐身战斗机的国家。在沈阳某保密机库内,尚未涂装的歼-35A原型机静卧于恒温恒湿环境中。这款采用翼身融合设计的单座双发战机,其菱形机翼与全动平尾构成典型隐身布局。据现场工程师介绍,歼-35A机翼面积较海军型缩减18%,通过优化气动外形使最大飞行速度提升至2.2马赫,配合内埋弹舱设计,可在超音速巡航状态下保持全隐身状态。而在福建舰航母甲板下的舰载机库中,歼-35舰载型正进行弹射起飞前的最后检查。其标志性的折叠机翼向上抬起30度,尾钩装置与强化起落架清晰可见。海军航空兵某部指挥官透露,该型机已完成300余次电磁弹射与阻拦着舰测试,在福建舰甲板风速25节条件下,最短起飞距离仅105米。孙聪院士在机库现场展示了歼-35的三大核心技术:全频段隐身设计:通过采用新一代吸波材料与等离子体隐身技术,战机在X波段雷达下的反射截面积仅0.01平方米,较传统四代机降低90%。特别设计的尾钩舱门可在飞行中闭合,消除舰载机特有的尾钩反射源。智能航电系统:集成第五代综合模块化航电(IMA),配备有源相控阵雷达与分布式孔径系统,可同时跟踪40个目标并指挥8枚导弹实施协同攻击。在模拟对抗中,曾创造160公里外发现并锁定F-35的纪录。
双模式起飞适配:采用可变前轮转向系统,既可通过电磁弹射器实现满载起飞,也能在滑跃甲板上完成28吨级短距起飞。这项技术使歼-35成为全球首款兼容弹射/滑跃两种航母的舰载机。
空军型歼-35A则在此基础上强化了空战能力。其配备的霹雳-15空空导弹采用双脉冲固体火箭发动机,射程达200公里,配合头盔瞄准具与大离轴发射能力,可在超视距范围内实施“先敌发射、先敌脱离”战术。
军事专家分析指出,歼-35与歼-35A的协同作战将重构中国空天防御体系:海军维度:歼-35作为航母编队的核心制空力量,可伴随福建舰执行远洋作战任务。在模拟推演中,4架歼-35组成的战斗群曾成功抵御8架F-35C与E-2D预警机的联合攻击,拦截成功率达82%。空军维度:歼-35A将与歼-20形成“高低搭配”,前者负责1000公里内的中程制空,后者专注战略纵深打击。在2025年“西部-2025”联合演习中,这对组合曾创造48小时内转场3000公里并完成12架次高强度出击的纪录。体系对抗:两款战机共享的战术数据链可实现信息实时共享。当歼-35A在陆基雷达覆盖区发现目标时,可通过数据链引导海上歼-35实施远程截击,形成跨域联合作战能力。
歼-35系列的服役具有多重战略价值:打破技术垄断:成为继F-35之后全球第二款量产的隐身舰载机,其弹射/滑跃双模式设计更领先美国F-35C半代。提升远洋投送:福建舰搭载的24架歼-35可使航母战斗群制空范围扩展至800公里,较辽宁舰提升3倍。推动产业升级:该项目带动了国产涡扇-19发动机、碳纤维复合材料等12项关键技术的突破,相关产业链产值已超2000亿元。
在机库现场,孙聪院士指着歼-35A机身上的“中国空军”标识感慨:“从2012年歼-20首飞到今天,我们用13年走完了发达国家30年的隐身战机发展道路。”随着这两款战机逐步形成战斗力,中国空军正式迈入“双隐身时代”,为维护国家主权与海外利益提供了坚实支撑。
此刻,福建舰甲板上的歼-35正进行夜间起降训练,沈阳机库中的歼-35A原型机即将转入定型试飞。当战机的轰鸣声划破长空,中国航空工业正以“海天双雄”为笔,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空天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