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工具人”将被永久限制登录
【微信“工具人”将被永久限制登录】2025年10月,微信安全中心连续发布多则公告,直指一种新型网络犯罪模式——通过招募“代聊工具人”实施微信引流诈骗。公告明确,此类行为一经核实,平台将依据《网络安全法》《刑法》等法律法规,对涉事账号采取阶梯式处罚,多次违规者将面临永久限制登录的严厉制裁。这一举措不仅揭示了网络黑产向普通用户渗透的新趋势,更凸显了平台治理与法律规制的双重紧迫性。根据微信安全中心披露的典型案例,不法分子通过外部平台发布“高薪兼职”招募信息,诱导用户以“找宠物”“刮车赔偿”“相亲交友”等话术添加陌生微信好友,再以“错加好友”为借口展开后续沟通。随后,“代聊工具人”在犯罪团伙的指导下,通过发送异体字符、带文字图片或视频等方式与潜在受害人互动,逐步诱导其下载含木马病毒的外部App,进而实施跨境电商虚假投资、交友诈骗、租房骗局等犯罪。此类犯罪的核心在于利用普通用户的微信账号作为“掩护”,规避平台对异常账号的监测。例如,犯罪团伙会要求“工具人”在群聊中伪造对话,冒充“成功学员”鼓吹投资回报,或通过频繁发小额红包制造“短期获利”假象,降低受害人的警惕性。数据显示,2025年第三季度,微信平台已处置涉及“代聊工具人”的账号超12万个,关联诈骗案件涉案金额达37亿元。
微信安全中心强调,“代聊工具人”行为已触犯《刑法》第二百八十七条之二规定的“帮助信息网络犯罪活动罪”(帮信罪)。根据司法解释,明知他人利用信息网络实施犯罪,仍为其提供通信技术支持、广告推广或支付结算等帮助,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拘役,并处或单处罚金。
以烟台市公安局2025年6月披露的案例为例,某大学生因参与“代聊兼职”,协助诈骗团伙拉人进群并发送虚假投资链接,导致3名受害人损失共计89万元。最终,该学生因帮信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一年,缓刑两年,并处罚金2万元。这一案例警示,即使参与者未直接获利,只要明知对方从事犯罪活动仍提供帮助,即构成共同犯罪。
面对黑产升级,微信平台构建了“技术识别+用户举报+司法联动”的三维治理体系。在技术层面,AI系统可实时监测异常加好友行为(如短时间内添加50个以上陌生账号)、群聊中的高频红包发送、异体字符对话等特征。2025年,平台AI识别准确率提升至92%,违规账号处置时效缩短至4小时内。
在处罚机制上,微信采取“阶梯式”策略:首次违规账号将被限制部分功能(如无法添加好友),72小时内未再违规可解除限制;二次违规账号将被封禁7天;三次及以上违规账号将永久限制登录。同时,平台会汇总证据线索,依法移交公安机关。例如,2025年9月,微信安全中心配合江苏警方破获一起特大“代聊工具人”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43名,查封涉案微信账号1.2万个。
微信安全中心发布的《工具人帮助犯罪研究报告》指出,未成年人、大学生、待业人员和老年人因信息辨别能力较弱,易成为不法分子目标。犯罪团伙常以“日赚500元”“轻松兼职”为噱头,诱导用户参与“简单任务”,实则将其推向法律深渊。
为防范风险,用户需牢记以下原则:
拒绝“高薪诱惑”:任何要求注册账号、实名认证、辅助解封的兼职均为诈骗;
慎添陌生好友:对“驿站取件”“外卖评价”等话术保持警惕,不轻信“错加好友”借口;
不下载来路不明App:外部链接可能携带木马病毒,导致个人信息泄露;
及时举报违规行为:通过微信客户端或“腾讯卫士”小程序提交证据,协助平台打击犯罪。
微信“工具人”治理不仅关乎平台生态健康,更是维护社会网络安全的重要一环。当每个用户都成为黑产的“防火墙”,当技术识别与法律规制形成合力,网络空间才能真正清朗。正如微信安全中心公告所言:“拒绝成为电诈‘工具人’,既是对自身数字身份的保护,也是对社会责任的担当。”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唯有平台、用户与执法机关携手,方能筑牢网络安全的铜墙铁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