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人轮流睡8张床?校方:已增设床位
【9人轮流睡8张床?校方:已增设床位】2025年9月下旬,四川凉山州西昌月城学校因初中男生宿舍床位紧张问题引发舆论关注。据学生及家长反映,该校七年级男生宿舍原本设计为8人间,实际入住9人,多出的1人需轮流与他人挤睡在1.1米宽的床上。事件经网络曝光后,校方连夜改造宿舍管理员寝室并增设床位,10名受影响学生最终获得独立床位。这场“床位危机”虽已解决,但其暴露的教育管理惰性、资源调配失当等问题,仍需深刻反思。据学生提供的班级群聊天记录显示,校方为解决床位不足问题,将4个八人间宿舍中的3个调整为9人入住,多出的1人需每日与不同室友挤睡。教师解释称:“床位紧张是不可改变的事实,轮流搭铺是最公平的做法。”然而,这种“公平”建立在牺牲学生睡眠质量的基础上——1.1米的床宽本就局促,两名青少年挤睡时难以翻身,甚至存在坠床风险。有学生家长直言:“孩子回家抱怨腰酸背痛,这样的‘公平’不要也罢。”9月30日,事件经问政四川平台曝光后,校方迅速启动应急方案:连夜将宿舍管理员寝室改造为学生宿舍,并在其他区域增设10张床铺。次日,10名受影响学生全部获得独立床位。从“不可改变”到“一夜解决”,校方行动之快与前期态度之惰形成鲜明对比。西昌市教体局工作人员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已要求学校举一反三,杜绝类似问题。”
西昌月城学校床位危机并非孤例。据山西省发改委2024年发布的《高校学生宿舍建设实施方案》,全国多地存在宿舍面积缺口大、供需矛盾突出的问题。但该校的特殊性在于:床位紧张本可通过招生计划调控、宿舍改造预判等常规手段缓解,却因管理惰性演变为“学生挤床”的荒诞剧。例如,校方在开学前未统计住校人数,导致4个八人间宿舍中3个超员;在问题曝光前,未主动挖掘校内闲置空间(如教师宿舍、功能室),反而将责任转嫁给学生。这种“被动应对”模式,暴露出教育管理者缺乏前瞻性思维。
校方声称“轮流挤床最公平”,实则陷入形式主义陷阱。青少年处于身体发育关键期,睡眠质量直接影响学习效率与心理健康。两人挤睡1.1米宽的床,不仅导致睡眠不足,还可能引发脊柱侧弯、情绪焦虑等问题。所谓“公平”,实则是用多数学生的基本权益为管理失职买单。更讽刺的是,该校初一年级被指存在“重点班”现象——在分班时区别对待学生,却在住宿上强调“公平吃苦”。这种管理逻辑的割裂,折射出教育公平的表层化倾向。
事件解决的关键转折点在于媒体介入。若非学生家长在问政平台投诉,校方是否会主动整改?西昌市教体局工作人员最初表示“不了解此事”,暴露出教育行政部门的监管滞后。类似“不曝光不解决”的案例屡见不鲜:2025年9月,多地学校被曝宿舍卫生间半敞开、床铺固定存在安全隐患等问题,均在媒体报道后迅速整改。这种“舆情驱动型治理”模式,反映出教育监督体系对日常巡查、主动问责的忽视。当学生权益保障依赖媒体“倒逼”,说明教育管理的主体责任尚未落实。
教育部门应要求学校建立“招生计划-宿舍资源”联动机制。例如,在制定招生方案时,需同步公示住宿条件、床位数量,并预留5%-10%的弹性空间应对突发需求。对于历史遗留的宿舍缺口问题,可通过改扩建、租赁社会用房等方式逐步解决。山西省2024年方案中提出的“3年增加宿舍面积、5年缓和供需矛盾”目标,可为其他地区提供参考。教育管理者需摒弃“管理者思维”,树立“服务者意识”。宿舍不仅是居住空间,更是育人场所。可借鉴“一站式”学生社区模式,将宿舍打造为集学习、休闲、社交于一体的成长空间。例如,在宿舍楼内增设自习室、心理咨询室,通过环境设计传递人文关怀。
教育行政部门应建立常态化巡查制度,将宿舍条件纳入学校考核指标。对于屡教不改、漠视学生权益的学校,可采取削减招生计划、公开通报等措施。同时,畅通家长投诉渠道,确保问题在萌芽阶段得到解决。例如,西昌市教体局可在每学期开学前组织宿舍安全专项检查,避免“挤床”事件重演。
西昌月城学校床位危机虽已解决,但其引发的讨论远未结束。当教育管理者将“9人挤8床”称为“最公平方案”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资源短缺,更是对教育本质的偏离。青少年每天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宿舍度过,这张床不仅是休息场所,更是安全感的来源。若连“睡个好觉”的基本需求都无法满足,何谈培养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人才?
教育公平的终极目标,是让每个孩子都能在尊严与舒适中成长。这需要管理者以“学生本位”替代“管理本位”,用前瞻性规划替代被动补漏,让每一张床都承载起对未来的期许。毕竟,教育的温度,就藏在那些看似微小的细节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