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舰未来还能搭载什么?大胆想
【福建舰未来还能搭载什么?大胆想】近日,福建舰已经完成多次海上测试,全舰的状态非常好,已达到技术要求。同时,福建舰三型舰载机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完成,人民海军三航母时代即将到来,拥有三艘航空母舰的人民海军远海护卫能力和防卫能力都将会大幅提升。 目前,歼-15T、歼-35和空警-600三型舰载机已成功完成在福建舰上的首次弹射起飞和着舰训练。未来福建舰还可能搭载哪些新型舰载机?总台军事观察员魏东旭表示,未来航母的甲板上可能会出现智能化无人机,首先是具备强大作战能力的忠诚僚机,也可称之为无人战斗机。这类无人战斗机拥有先进的性能与智能化的作战系统,在未来作战场景中,它们能够与歼-15T、歼-35等先进舰载战斗机进行紧密且高效的联合作战,通过协同配合,发挥出远超单一机型的作战效能。其次,未来航母编队中可能还会配备一些保障类飞机。这些保障类飞机功能多样,有的能够实施精准的电子干扰,有效干扰敌方通信和雷达系统,为作战行动创造有利条件;有的则具备强大的空中加油能力,可延长其他战机的作战半径,增强航母编队的持续作战能力。展望未来,在福建舰上,或者是在更新、更大、更现代化的航母上,我们极有可能看到一个全新的舰载无人机家族以及与之配套的先进作战体系,它们将为航母编队带来更为强大的作战力量和战略威慑力。
此次福建舰完成的电磁弹射试验,首次实现了多型号舰载机的协同弹射与回收。其中,歼-15T作为歼-15“飞鲨”的弹射改进型,通过加粗支撑杆、采用双轮主起落架等设计,适配电磁弹射器的瞬间高推力需求;歼-35隐身战斗机则凭借超材料技术,将雷达反射截面积压缩至手掌大小,与歼-15T形成“隐身+非隐身”的战术互补;空警-600预警机作为中国首型舰载固定翼预警机,通过折叠机翼设计实现甲板停放,其探测半径覆盖数百公里,可引导舰载机群实施超视距打击。三型机形成的“战斗-预警-打击”闭环,使福建舰的空中作战体系从“平面防御”跃升至“立体攻防”。例如,空警-600可提前发现敌方反舰导弹,引导歼-35实施隐身突防,同时歼-15T携带反舰导弹执行饱和攻击,形成多层次打击链。
总台军事观察员魏东旭指出,福建舰未来可能列装两类智能化无人机:攻击型忠诚僚机与多功能保障飞机。忠诚僚机可通过数据链与歼-15T、歼-35实时共享战场信息,执行高风险任务。例如,在台海或南海冲突中,忠诚僚机可前出至敌方防空圈边缘,利用其低成本优势吸引火力,为有人机开辟攻击通道;或携带电子战吊舱,对敌方雷达实施压制干扰,形成“有人机指挥、无人机冲锋”的作战模式。中国在无人机领域的技术积累已具备列装条件。例如,2024年珠海航展上展出的“飞龙-2”无人作战平台,已具备自主规划航线、目标识别与攻击能力,其尺寸与载重可适配航母弹射器需求。
福建舰若要执行长时间远海任务,需解决舰载机续航与电子战能力短板。空中加油无人机可通过模块化设计,在弹射起飞后与歼-15T、歼-35对接,延长作战半径至1500公里以上,覆盖第二岛链;电子干扰无人机则可搭载大功率干扰设备,对敌方卫星通信、数据链实施压制,破坏其指挥体系。此类无人机的列装,将使福建舰从“单一作战平台”升级为“移动式空中基地”。例如,在南海维权行动中,电子干扰无人机可瘫痪敌方岛礁雷达,同时加油无人机为执行侦察任务的舰载机补充燃料,形成“软杀伤+硬打击”的组合拳。
福建舰的舰载机扩容,本质是中国海军向“网络中心战”转型的缩影。电磁弹射器作为“能量中枢”,可灵活调整弹射力度,适配从无人机到重型战斗机的全谱系舰载机;智能化无人机作为“数据节点”,通过人工智能算法实时处理战场信息,将决策周期从分钟级压缩至秒级;空警-600与有人机、无人机构成的“空中云”,可实现情报、火力、后勤的一体化协同。这种转型的意义在于,中国海军将不再依赖单一舰艇的火力投射,而是通过数据链将航母、驱逐舰、潜艇乃至陆基导弹部队连接为“杀伤网”。例如,福建舰的舰载机群可与055型驱逐舰的鹰击-21反舰导弹联动,形成“无人机侦察-有人机打击-导弹补刀”的多层杀伤链。
福建舰的试验成功,为中国下一代核动力航母的舰载机配置提供了技术验证。据推测,004型核航母可能采用电磁弹射+核动力推进的组合,搭载更大型的预警机、固定翼反潜机与战略运输无人机,形成“攻防一体、空天一体”的作战能力。而智能化无人机的列装,或将成为中国海军“弯道超车”的关键。通过将人工智能、量子通信等前沿技术融入无人机设计,中国有望在无人作战领域建立技术标准,重塑全球海军装备竞争格局。
福建舰的甲板,已不仅是钢铁与燃料的舞台,更是智能化战争的试验场。当忠诚僚机与歼-35比翼齐飞,当电子干扰无人机在电磁战场撕开缺口,中国海军的远海攻防体系,正从“跟跑”迈向“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