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以为毒贩长这样?实际上毒贩长这样
【你以为毒贩长这样?实际上毒贩长这样】在不少人的印象中,毒贩可能是影视作品中描绘的那种面目狰狞、满身刺青、凶神恶煞的形象。他们潜伏在社会的阴暗角落,进行着不可告人的交易。然而,现实中的毒品犯罪网络远比这更为复杂、隐蔽,也更加危险。“我原本以为毒贩都是电视里那样,穿着邋遢,眼神凶狠,躲在巷子深处交易的人。”在北京某高校就读的大学生小李坦言,“直到我们学校有学生因贩毒被抓,我才意识到毒品犯罪可能就在身边。”小李所说的案例并非孤例。2022年,北京某知名高校一名大三学生因通过社交软件贩卖新型毒品“邮票”被警方抓获。在同学和老师眼中,他是一个成绩优秀、待人礼貌的“学霸”,谁也想不到他会在暗地里从事毒品交易。
这种认知与现实之间的巨大反差,正是当前禁毒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之一。
根据国家禁毒委员会发布的《2021年中国毒情形势报告》,毒品犯罪活动日趋隐蔽化、网络化,毒贩身份也呈现多元化特征。在江苏警方破获的一起特大网络贩毒案件中,主犯是一名年仅23岁的女性网红。她在社交媒体上拥有数十万粉丝,日常分享美妆、穿搭内容,暗地里却通过加密通讯软件联系买家,利用自己的粉丝群体进行毒品销售。“她非常懂得利用自己的形象作为掩护,谁也想不到一个每天分享精致生活的网红会是毒贩。”办案民警表示。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具有专业背景的人员也卷入毒品犯罪。2021年,浙江某三甲医院的麻醉科医生因涉嫌非法提供麻醉药品被采取刑事强制措施。据了解,他利用职务之便,多次窃取医院麻醉药品,通过中间人卖给吸毒人员。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毒品交易模式也发生了深刻变化。传统的面对面交易逐渐被网络交易取代,毒品的联络、支付、交付各环节相互分离,大大增加了查处难度。“现在的毒品交易就像点外卖一样简单。”一位基层禁毒社工形容,“贩毒者通过社交软件、游戏平台、短视频App等招揽买家,用网络暗语沟通,通过第三方支付平台收款,最后利用快递、同城配送等方式发货。”警方数据显示,2021年全国共破获网络毒品犯罪案件1.1万余起,抓获犯罪嫌疑人1.6万余名。网络毒品犯罪已成为主要犯罪形式之一。
另一个值得关注的现象是毒品犯罪群体的年轻化。在广东某地破获的一起案件中,主要犯罪嫌疑人平均年龄不足20岁,其中多名是在校学生。“这些年轻人往往不认为自己是在犯罪,他们觉得只是‘帮忙送货’,或者认为‘偶尔吸一次不会上瘾’。”一位未成年人检察部门检察官痛心地说,“缺乏对毒品危害的足够认识,加上法律意识淡薄,使他们很容易被犯罪团伙利用。”
数据分析表明,35岁以下青少年在毒品犯罪中占比超过六成,这一数字令人警醒。
面对毒品犯罪的新特点、新趋势,禁毒工作也必须与时俱进。“首先要打破公众对毒贩的刻板印象。”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学学院教授李明表示,“毒品犯罪已经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任何人都可能成为毒品犯罪的受害者或间接参与者。提高全民识毒、防毒、拒毒意识至关重要。”
近年来,各地禁毒部门不断创新宣传方式,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形式,向公众尤其是青少年普及禁毒知识。同时,加强网络巡查,利用大数据技术分析毒品犯罪线索,提升打击精度和效率。“禁毒不是某一部门的责任,而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国家禁毒办相关负责人强调,“我们鼓励群众积极举报涉毒线索,共同维护无毒的社会环境。”
从影视作品中的刻板形象,到现实中可能是我们身边的任何人,毒品犯罪的面孔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这种变化提醒我们,禁毒斗争远比想象中更为复杂和艰巨。只有打破固有认知,认清毒品犯罪的真实面目,才能更有效地防范毒品危害。在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每个人都应该是参与者,而不是旁观者。让我们携手并肩,共同守护无毒的健康人生,共建美好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