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个未接来电背后是母亲的无尽牵挂
【46个未接来电背后是母亲的无尽牵挂】近日,云南普洱边境线上,一场跨越千里的“无声对话”引发全网共鸣。戍边女警骆超然在执行边境巡逻任务前,因误触手机屏幕意外拨通母亲电话,而远在浙江的母亲在12小时内连续回拨46次未果,直至深夜11点女儿巡逻归来,这场因职责与牵挂交织的“数字长跑”才画上句点。当日上午,骆超然与同事在边境密林执行巡逻任务。手机在背包中因颠簸自动拨出母亲号码时,她正全神贯注排查可疑痕迹。与此同时,浙江家中,62岁的母亲张秀兰(化名)发现女儿来电后,立刻放下择菜的双手,擦净围裙上的水渍接听,却只听到“嘟嘟”的忙音。“超然从来不会不接电话,肯定是出事了!”张秀兰的焦虑随着时间推移愈发浓烈。她反复核对号码,确认无误后开始持续回拨,从上午10点到晚上10点,厨房的挂钟指针转了两圈,桌上的午餐热了三次又凉透,而手机屏幕上的“未接来电”数字始终在攀升。骆超然的父亲用手机录下妻子守在电话旁的画面:她时而盯着窗外发呆,时而翻出女儿寄回的警服照片摩挲,甚至在第三次回拨无果后,颤抖着给女儿发去一条语音:“超然,看到消息给妈回个电话,妈不催你,就听听声音……”当晚11点,骆超然结束12小时高强度巡逻,发现手机里46个未接来电和父亲发来的视频时,这个参与过百余次抓捕、侦办700余起案件的“铁血警花”瞬间红了眼眶。视频里,母亲强撑着微笑说“我没事,你注意安全”,但紧锁的眉头和沙哑的嗓音,暴露了她整日的煎熬。“从2011年穿上警服那天起,我就知道这身制服意味着什么。”骆超然抚摸着胸前的三等功奖章说。14年间,她曾在暴雨中追捕毒贩3公里,在零下10℃的边境线蹲守整夜,甚至因任务错过父亲手术。但最让她愧疚的,是母亲总在电话里说“家里都好”,却在挂断后独自去医院打点滴。
这次46个未接来电事件后,骆超然在巡逻日志里写下:“妈妈,您的46次呼唤,是我听过最响亮的冲锋号。”而张秀兰则把女儿的警号设为手机屏保,逢人便说:“我闺女守着国门,我守着她。”
这场“无声对话”背后,折射出戍边群体与家属的特殊生存状态。据统计,我国现有戍边民警约12万人,其中78%的家属年均与亲人见面不足30天。在云南、新疆等边境地区,民警执行任务时手机信号中断是常态,而家属们则发展出独特的“数字守望”方式:有人设置24小时不间断的闹钟提醒回拨,有人将民警工作照设为全家手机壁纸,还有人通过社交媒体组建“戍边家属互助群”,共享天气预警、物资补给信息。
“我们不是超人,只是选择了把牵挂藏在心里。”在普洱边境管理支队,像骆超然这样的双警家庭有237个。支队政委李伟介绍,为缓解家属焦虑,他们开发了“平安报”系统,民警每日定时发送定位,系统自动生成“安全确认”短信发送给家属。但更多时候,家属们依然选择用最原始的方式——一遍遍拨打那个可能永远不会接通的号码。
事件经媒体报道后,引发全网对戍边群体的关注。浙江某企业连夜定制46部定制手机,内置“紧急联络”功能,可预设5个紧急联系人并自动发送定位;云南移动推出“戍边家属通信套餐”,提供每月2000分钟免费通话;更有网友发起“我为戍边家属做件事”活动,数千人报名为边境地区老人提供代买药品、陪诊等服务。
“这些数字背后,是整个社会对‘守国者’的致敬。”社会学家陈明指出,从46个未接来电到1份社会关怀,折射出国家对戍边群体的制度性保障正在完善。2025年最新修订的《戍边人员权益保障条例》明确规定,戍边民警每年享有30天带薪探亲假,其家属就医、子女入学享受优先政策。
当骆超然再次踏上巡逻路时,张秀兰的手机里存进了女儿新发的照片:在界碑前,女儿与战友们展开国旗,背景是层林尽染的边境秋色。她把照片设为微信头像,配文“我的姑娘,是国家的姑娘”。这场46个未接来电引发的共鸣,早已超越个体故事。它让我们看见:在科技高度发达的今天,最朴素的牵挂依然通过最原始的方式传递;在守护国门安全的战场上,不仅有戍边民警的忠诚,更有千万个家庭用沉默与坚守筑起的后方长城。正如骆超然在朋友圈所写:“你守着家等我,我守着国等你——这或许就是中国人骨子里最浪漫的契约。”当界碑上的“中国”二字在阳光下闪耀,那些未接来电的提示音,终将化作时代长卷中最温暖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