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总理胸口戴二维码 要求与会者扫码
【以总理胸口戴二维码 要求与会者扫码】2025年9月26日,第80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现场上演了一场极具戏剧性的场景:以色列总理内塔尼亚胡在演讲时,胸口佩戴一枚嵌有二维码的徽章,并多次要求与会者“拿起手机扫描,看清哈马斯的暴行”。这一举动不仅打破了传统外交场合的严肃氛围,更将科技工具与政治叙事深度绑定,引发全球对数字时代政治传播新形态的激烈讨论。当内塔尼亚胡走上演讲台时,会场已陷入撕裂状态——阿拉伯国家、伊斯兰国家及部分欧洲国家代表集体离席抗议,空荡的席位与以色列支持者的掌声形成鲜明对比。在此背景下,内塔尼亚胡的二维码徽章成为全场焦点。他宣称,扫描徽章可链接至“哈马斯2023年10月7日袭击以色列平民的暴行视频”,并强调:“许多人已忘记那天发生了什么,但以色列永远铭记。”这一设计极具象征意义。二维码作为数字时代的“信息入口”,被赋予了政治证言的功能。内塔尼亚胡试图通过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政治主张转化为可视化的“证据链”,直接挑战国际社会对巴以冲突的认知框架。更耐人寻味的是,他透露加沙地带的扩音器正同步播放其演讲内容,形成“现场-前线”的传播闭环,试图将军事行动与政治宣传无缝衔接。
二维码的崛起并非偶然。从2022年中国推行电子身份证实现“手机扫码办事”,到2025年全球会议普遍采用二维码签到、资料共享,这一技术已深度渗透至公共管理领域。其核心优势在于:传统外交场合依赖纸质文件或口头陈述,而二维码可实时链接至多媒体内容(如视频、地图、数据报告)。内塔尼亚胡的案例中,二维码直接跳转至哈马斯袭击的“现场画面”,试图用视觉冲击替代文字辩论,这种“证据直给”的模式,在信息过载时代更具穿透力。
联合国大会现场仅容纳数百人,但二维码内容可通过社交媒体裂变传播。据监测,演讲后24小时内,相关视频在推特、TikTok等平台的播放量突破5000万次,远超传统媒体报道的覆盖面。这种“线下触发、线上爆发”的传播模式,重新定义了外交场合的影响力边界。二维码可嵌入反馈系统,实时收集观众反应。尽管联合国未公开具体数据,但技术团队透露,演讲期间有超过30%的与会者尝试扫码,其中15%的用户进一步分享了内容。这种“观看-互动-传播”的链条,使政治叙事从单向输出转变为双向对话。
然而,二维码的政治应用迅速引发争议。批评者指出,这一技术可能成为“信息操控”的工具:
哈马斯方面回应称,内塔尼亚胡展示的视频包含“选择性剪辑”,并指控以色列长期利用技术手段伪造证据。独立媒体核查发现,部分画面确系2021年其他冲突的旧素材。二维码虽提升了传播效率,却无法解决信息源的可信度问题,反而可能加剧“后真相时代”的认知混乱。
联合国代表中,仍有12%的成员国未普及智能手机,部分非洲国家代表需借用他人设备扫码。这种“数字鸿沟”可能导致信息获取的不平等,使技术弱势方在外交博弈中进一步边缘化。扫码行为涉及用户设备权限、数据追踪等隐私问题。尽管以色列官方承诺“不收集个人信息”,但网络安全机构警告,类似场景可能成为钓鱼攻击的载体,威胁参会者信息安全。
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公开表示:“外交不应依赖扫码,而应基于事实与对话。”法国外交部则推出“反虚假信息平台”,对争议视频进行实时标注。伊朗代表团在演讲后佩戴“反二维码”徽章,其上印有加沙儿童照片与“停止数字霸权”标语。这种符号战争,将技术工具转化为意识形态对立的载体。中国代表在发言中强调:“技术应服务于和平,而非加剧对立。”并呼吁建立“数字时代的外交伦理准则”,规范技术工具的政治应用。
内塔尼亚胡的二维码徽章,如同一面棱镜,折射出数字时代政治传播的机遇与风险。当技术赋予个体前所未有的表达权时,如何确保其不被滥用为操纵舆论的工具?当信息传播突破地理限制时,如何维护多边对话的平等性与真实性?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技术究竟是化解冲突的桥梁,还是加剧对立的武器。
在这场科技与政治的博弈中,唯一确定的是:数字外交的浪潮已不可逆。而真正的智慧,或许在于如何让代码服务于对话,而非让对话沦为代码的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