净网:网警起底网络水军“生意经”
【净网:网警起底网络水军“生意经”】2025年9月,一场针对网络水军的专项打击行动在全国范围内展开。公安部“净网”专项行动披露,仅2024年,全国公安机关就侦破“网络水军”案件900余起,抓获嫌疑人5000余名,涉案金额超2亿元。这场风暴背后,是一个覆盖流量供给、营销推广、刷量控评的全链条黑灰产业,其运作模式之隐蔽、危害范围之广,远超公众想象。在山东烟台,一位经营国产化妆品的直播带货主播梁女士,曾因竞争对手雇佣水军发起恶意举报,导致账号带货功能被永久封停。这起案件的背后,是一个分工明确的犯罪团伙:上游是雇佣水军的广告商和竞争对手,中游是提供“刷量控评”服务的网络公关公司,下游则是通过点赞、评论、举报等操作赚取佣金的“真人水军”。警方调查显示,这类团伙的服务已实现“定制化”:批量点赞、评论、转发,单价低至0.1元/条,直播间人气刷量、关键词搜索排名优化,价格根据真人或机器操作区分;恶意举报、虚假投诉,甚至通过伪造物流信息制造“零差评”店铺。在小红书、闲鱼等平台,水军机构使用“S蛋”(刷单)、“鱼塘”(接单群)等暗语规避监管。刷手需伪装成真实买家,按中介提供的图文模板发布虚假好评,单条报酬5-6元。商家通过“改价返现”完成交易:标价829.9元的商品,刷手实际支付95元,商家返现100元(含5元佣金),并伪造发往江苏连云港的物流信息。
网络水军的运作已突破传统“人海战术”,形成“技术+人工”的混合模式:
机器刷量:通过群控软件控制数百部手机,自动完成点赞、评论、转发等操作,成本低但易被平台识别;
真人众包:以“宝妈团”“学生兼职”为名招募水军,利用时间弹性完成高风险任务,如恶意举报、争议话题炒作;
AI深度伪造:部分团伙已使用AI生成虚假评论、视频,甚至模拟真人互动模式,识别难度大幅提升。
抖音平台披露,2025年其封禁的涉水军账号中,32%涉及AI生成内容。国家市场监管总局依托《电子商务法》第17条,要求平台加强算法识别,目前AI识别准确率已达95%以上,但犯罪分子仍在不断迭代技术。
网络水军的泛滥已造成多重危害,消费者权益受损:央视曝光“零差评”店铺背后,大量消费者因虚假评价购买劣质商品,2025年“挤爆3.5分餐厅”现象即反映了公众对评分体系的信任崩塌;企业竞争失序:三星公司曾因雇佣水军贬低竞争对手被台湾监管部门罚款1000万元新台币,国内某直播电商平台也因水军刷评导致商家集体维权;舆论场污染:从“郭美美事件”到“归真堂活熊取胆争议”,水军通过制造虚假热点、操控热搜榜,干扰公众对真实事件的判断。最高人民检察院2025年工作报告指出,网络水军已与网络暴力、舆情敲诈并列,成为重点打击的三大网络犯罪类型。
2024年11月,山东莱阳警方侦破的案件中,警方通过水军网站的服务定价表、接单记录等电子证据,锁定10个犯罪团伙,抓获42名嫌疑人,查获用于操控流量的群控设备127台。
2025年,大众点评、美团等平台已上线“商家信用分”制度,对诱导好评的商户实施降权、罚款等处罚。公安部网安局表示,将持续开展“净网”专项行动,坚决摧毁网络水军的生存土壤。
网络水军的“生意经”本质上是流量经济的黑色变种,其背后是资本对注意力的疯狂掠夺。当虚假点赞可以摧毁一个创业者的梦想,当恶意举报能够颠覆一家企业的命运,我们不得不警惕:如果任由数据泡沫充斥网络,最终买单的将是整个社会的信任体系。
在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执法者的利剑、平台的责任、公众的觉醒,缺一不可。唯有让真实回归网络,才能守护我们共同的数字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