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0后热衷去“上坟”
【00后热衷去“上坟”】鲜花、美酒、手写信,甚至止痛药和合肥地图——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物品,正被00后们精心备好,带往古人墓前。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在年轻一代中悄然兴起。在河南洛阳,导游王勉这个暑期开发了一条特殊路线:一天带团参观15到20处古人墓地。他接待的游客中,00后大学生是主力军,他们“上坟”的标配是鲜花、酒水和一封写给古人的信。9月以来,00后热衷为古人“扫墓”的现象引发社会关注。这些年轻人将历史名人称为“地下偶像”,在他们看来,相比追逐可能“塌房”的明星,追随永驻史册的古人更值得。这种跨越时空的致敬,成为年轻人释放压力、结交同好、了解历史的新途径。
在李白墓前,白酒、红酒、啤酒、清酒一应俱全,连年轻人偏爱的果酒也被摆上。从酒的小样到大酒坛子,琳琅满目,宛如“酒类博览会”。 这与李白爱饮酒的历史记载形成巧妙呼应。祭品的选择充满00后的独特创意。在南唐后主李煜墓前,有人特意带来南京的水和土,贴上“南唐水”“南唐故土”的标签;在孙权墓前,有人摆放合肥地图,追忆他未竟的夙愿。
更显贴心的是,有年轻人因曹操晚年饱受头痛与牙病困扰,特意带去止痛药;在曹丕墓前,因为传说他酷爱葡萄,常常能看到粉丝奉上一串串新鲜葡萄。 甚至远在英国纽卡斯尔的北洋水师水兵墓前,也能看到红星二锅头和福建舰的照片,象征着跨越时空的致敬。
在诸葛亮的武侯墓前,游客们喜欢捧着一束束鲜花,将写满心意的小卡片插在花中,整齐摆放在墓前。 这些卡片上的内容五花八门,成为年轻人情感表达的窗口。有人写下自己因崇敬诸葛亮而一路追寻三国遗迹的经历;有人倾诉近期的困境,把理解与安慰寄托在这位古人身上;还有人写下“丞相:海晏河清,四海承平;九州一统,人民安居”的留言。 这些卡片被上传网络后,引发了无数粉丝的共鸣。
00后陈梅在社交平台上建了一个“上坟搭子群”,简称“三国芬达”。她表示:“我们会在群里相约一起去给谁‘上坟’,平时也会一起聊喜欢的历史人物。” 这种共同爱好成为年轻人结交朋友的新方式。
洛阳导游王勉这个暑期开发了一条“上坟”路线。他需要提前逐一踩点,掌握分散在漫山遍野的墓地位置。 洛阳有5000多年文明史、1500多年建都史,邙山汇集着各个时期古代墓葬数十万个。王勉接待了近20个“上坟”小团体,成员从初中生到四五十岁的成年人都有。有的父母带着上初中的孩子一同前来,认为这比孩子沉迷手机电脑更有意义。最让王勉印象深刻的是,一位刚高考结束的女孩顶着近40摄氏度的高温,在杜甫墓前站立半小时,一言不发。女孩后来告诉他,那段时间里,自己仿佛“神游”其间,并与杜甫隔空对话。
24岁的赵牧从13岁捧起第一本历史读物起,就对历史产生浓厚兴趣。她擅长三国、两晋、十六国、南北朝和明朝历史,将拜访历史遗迹称为“访古”。“当我也站在那里时,会觉得彼此的感受是可以互通的,这其实是一件很浪漫的事儿。”赵牧说。她认为墓只是载体,真正吸引她的是历史人物和故事。25岁的陈梅今年5月终于如愿游览了《醉翁亭记》中的琅琊山。她感叹:“来到琅琊山,方知《醉翁亭记》是纪实文学。”当她看到游客在山间唱歌、休息时,欧阳修笔下“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的场景顿时具象化。
除了游客身份的00后,还有人将“扫墓”作为职业。河南洛阳25岁女生赵可可(化名)在陵园工作,主要负责礼仪接待和安葬仪式主持策划。 临近清明时,她每天要代祭十几位逝者,一天90度鞠躬上百次。可可曾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毕业生,之前从事文旅策划工作。她表示:“我想呼吸外面的空气,想让我的生活有所改变。” 如今她月薪4000元左右,虽不及传言中的“月入数万”,但她认为“人生是旷野,不是轨道”。
面对职业偏见,可可表现坦然:“这个我自己倒不担心,因为如果说他不能接受我这份工作,那可能我们也不是理念相合的人。这是一个反向筛选的过程。”从游客到从业者,00后正在以不同方式参与这场与历史的对话。无论是精心准备祭品的游客,还是将之作为职业的年轻人,他们都在这项活动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意义。
正如赵牧所说:“有时候我也会看看别人留在墓前写给古人的信,仿佛在和古人隔空对话,感觉很浪漫。” 这种跨越时空的情感连接,让历史不再是书本上枯燥的知识,而成为可感知、可对话的活生生的存在。
当年轻人用现代方式致敬古人,历史便在新的时代获得了新的生命。这或许正是“上坟”热潮背后最值得珍视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