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回应北大教授在巴西坠机离世
【外交部回应北大教授在巴西坠机离世】一架机龄67岁的小型飞机在巴西湿地坠落,机上四人全部遇难,其中一位是让城市学会与水共生的中国学者。“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这是俞孔坚教授在个人微信视频号上留下的最后一句话。画面中,他身着红色T恤、背着斜挎包穿行在潘塔纳尔湿地。巴西当地时间9月23日晚,这位62岁的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教授在巴西南马托格罗索州潘塔纳尔湿地遭遇坠机事故。一架小型飞机在阿基道阿纳市坠毁,机上四人全部遇难。与俞孔坚同机遇难的还有巴西电影导演路易斯·费雷斯、纪录片导演鲁本斯·克里斯平以及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德·巴罗斯。25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提问称,著名的中国建筑师俞孔坚在巴西发生的一起飞机坠毁事故中不幸去世,请问外交部对此有何回应?郭嘉昆对此表示,我们对俞孔坚教授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向他的家属致以诚挚慰问。中国驻巴西使馆将继续协助善后。
失事飞机型号为塞斯纳175,是一种单引擎四座小型飞机,注册号为PT-BAN。这架飞机制造于1958年,机龄已达67年。据当地警方透露,飞行员在试图中止降落时,飞机突然失去高度并坠落,撞击地面时发生爆炸。巴西军事消防部门接报后展开了长达9小时的搜救,最终在飞机残骸中找到4名遇难者遗体。失事飞机归飞行员个人所有,虽未发现适航问题,但飞行员不具备商业包机资质。巴西空军已派遣事故调查组前往现场,但由于潘塔纳尔湿地交通不便,调查工作面临挑战。
俞孔坚此次巴西之行内容丰富而紧凑。他先是参加了2025年圣保罗国际建筑与城市规划大会,并在会议期间分享了“海绵城市”理念。9月18日,他还入选了 《福布斯》“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是榜单上唯一的中国学者代表。之后,俞孔坚前往潘塔纳尔湿地,与巴西团队合作拍摄纪录片 《海绵星球》 。这部纪录片旨在通过影像呼吁全球关注湿地保护,将“海绵城市”理念与全球生态系统联系起立。
巴西总统卢拉24日在社交媒体发文悼念事故遇难者。他表示,“在气候变化日益严峻的时代,俞孔坚提出的‘海绵城市’理念已成为全球典范,这种理念兼顾生活质量与环境保护,正是人类未来所追求和需要的。”巴西副总统阿尔克明也发文哀悼,称俞孔坚为可持续城市化、保护生物多样性等作出卓越贡献,他的精神遗产将继续激励所有致力于环保事业的人们。巴西建筑师协会主席拉奎尔·申克曼表示:“我们失去了一位伟大的盟友,在气候变化和极端天气条件下,他站在我们大型城市中心转型的最前线。”
俞孔坚1963年出生于浙江金华一个农家。1995年获哈佛大学设计学博士学位后,他放弃海外教职回国。回国后,他创办了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并担任首任院长,还创办了国家甲级设计机构土人设计。他将城市与景观设计视作“生存的艺术”。2015年,他倡导的“海绵城市”理念被纳入中国国家政策,通过“渗、滞、蓄、净、用、排”六字方针破解城市内涝难题。这一理念已在全球250余座城市的生态修复项目中得到应用。
俞孔坚在学术界享有盛誉,2016年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2020年,他获世界风景园林联合会授予的最高荣誉——IFLA杰弗里・杰里科爵士奖。2023年,他从全球300多位被提名者中脱颖而出,获得奥伯兰德奖,这是世界景观设计和风景园林设计界的最高奖。他的代表作品包括广东中山岐江公园、河北秦皇岛红飘带公园和哈尔滨群力湿地公园等。这些作品多次获得国际大奖,成为景观设计界的标杆。
在事故当天,俞孔坚在个人微信视频号发布了最后一段影像。视频中,他穿行在潘塔纳尔湿地,感叹“南美潘塔纳尔天然湿地正一步步消失”。他最后说道:“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 这句话如今看来令人扼腕。俞孔坚的离世不仅是中国景观设计界的损失,更让全球可持续发展领域失去了一位关键倡导者。他的理论正被50多个国家借鉴用于应对气候变化。
北京大学已确认消息并发表声明,称俞孔坚是“学术界的重要旗帜与灵魂人物”。他的学生追忆道:“先生总说‘设计要对得起土地’,现在他把自己留在了热爱的湿地里”。潘塔纳尔湿地的风里,那个为生态保护奔走的身影虽已远去,但他播下的“海绵城市”种子,正在全球各地生根发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