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交部回应北大教授在巴西坠机离世
【外交部回应北大教授在巴西坠机离世】9月25日下午,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发言人郭嘉昆面对法新社记者提问,神情凝重地宣布:“我们对俞孔坚教授不幸离世表示沉痛哀悼,向其家属致以诚挚慰问。中国驻巴西使馆正全力协助善后事宜。”这场跨越太平洋的悼念,将公众视线拉回48小时前——北京时间9月23日晚,巴西潘塔纳尔湿地,一架载有中国建筑学家俞孔坚的塞斯纳175型飞机坠毁,62岁的“海绵城市”理论奠基人就此陨落。
据巴西空军初步调查,失事飞机制造于1958年,机龄达67年,登记在飞行员马塞洛·佩雷拉名下。这架本应退役的“空中老爷车”,被违规用于商业载客飞行。巴西民航局记录显示,涉事飞机虽登记状态正常,但未获准从事客运业务。目击者描述,飞机在潘塔纳尔湿地尝试降落时突然失控,机头猛然下沉,撞击地面后瞬间爆炸,火光映红半边天空。
这起事故暴露出巴西通用航空领域的监管漏洞。2016年圣保罗市曾发生类似悲剧:一架机龄超15年的私人飞机坠毁居民区,致7人死亡。此次俞孔坚遇难,再次敲响老旧飞机安全警钟。中国驻巴西使馆工作人员透露,使馆已启动领事保护应急机制,要求巴方彻查事故原因,并协助家属处理后事。
俞孔坚的离世,令国际建筑界痛失领军人物。这位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创始院长,是“海绵城市”理论的缔造者。他提出的“让雨洪成为福音”理念,已在中国280多个城市落地生根。2025年9月初,他刚在巴西建筑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国际大会上,用流利的葡萄牙语向3000名听众阐释“生态基础设施”的巴西实践方案。
“他的思想超越国界。”巴西建筑师协会主席拉奎尔·申克曼哽咽道,“在亚马逊雨林面临砍伐危机的今天,俞教授的生态智慧是我们最后的盾牌。”9月18日,俞孔坚入选《福布斯》“全球可持续发展领航者”榜单,成为首位获此殊荣的中国学者。他设计的上海后滩公园、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等项目,被联合国人居署列为“世界生态修复典范”。
坠机前数小时,俞孔坚在个人视频号发布最后影像。镜头里,他站在潘塔纳尔湿地的晨雾中,手持笔记本记录鸟类迁徙数据:“这里每片芦苇都是气候变化的传感器。”视频结尾,他望向天际线,用标志性的温和语调说:“我的探秘,才刚刚开始。”这条获百万播放的影像,如今成为无数网友的泪目瞬间。
与他同机的还有巴西纪录片导演卡洛斯·门德斯和法国自然摄影师艾米丽·杜邦。三人原计划拍摄《海绵星球》系列纪录片,记录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创新实践。门德斯的助手透露,俞孔坚随身携带的笔记本里,写满对巴西“城市海绵体”改造的设想:“圣保罗若能将30%硬质路面改为透水铺装,每年可减少12亿立方米径流……”
巴西总统卢拉在社交媒体发文:“俞教授用生命诠释了何为知行合一。他提出的‘海绵城市’不是冰冷的工程术语,而是对人类与自然共生关系的深情告白。”在潘塔纳尔湿地,当地渔民自发在坠机地点放置鲜花,他们记得这位中国教授曾蹲在泥滩上测量水位:“他说每滴雨水都该有回家的路。”
北京大学建筑与景观设计学院发布的讣告中,一张俞孔坚与学生在秦岭植树的照片格外醒目。照片里,他握着树苗对年轻人说:“等你们老了,这些树就长成了。”如今,斯人已逝,但他在全球播撒的生态种子,正在28个国家的土地上生根发芽。
俞孔坚的悲剧,折射出人类探索自然的双重性——我们既需要如他般的勇者深入未知,又必须敬畏科学规律。那架坠毁的飞机,恰似一个残酷隐喻:当技术进步与安全底线失衡,再伟大的理想也可能戛然而止。站在气候危机的十字路口,俞孔坚用生命留下最后箴言:生态修复不是选择题,而是必答题。他的笔记本扉页上,写着海德格尔的名句“人,诗意地栖居”。或许,这正是他留给世界最珍贵的遗产——让每个城市都能像海绵般呼吸,让每滴雨水都能找到归途,让人类文明与地球家园温柔相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