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鲜外相崔善姬将访华
【朝鲜外相崔善姬将访华】9月25日,中国外交部正式宣布:应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外交部长王毅邀请,朝鲜劳动党中央委员会政治局委员、外务相崔善姬将于9月27日至30日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这一消息恰逢朝鲜最高领导人金正恩结束访华行程不久,崔善姬的到访被视为中朝关系在高层战略沟通、务实合作与多边外交协调领域持续深化的重要信号。
崔善姬的职业生涯堪称朝鲜外交体系的“活化石”。这位1964年出生于平壤的女性官员,12岁便赴中国留学,后辗转奥地利、马耳他深造,精通英语与外交实务。1988年进入朝鲜外务省后,她以卓越的语言能力迅速崭露头角:2003年至2008年担任朝核问题六方会谈首席翻译时,其精准的俚语转化能力曾获美方代表高度评价;2009年克林顿访平壤期间,她作为金正日与克林顿对话的唯一翻译,见证了朝鲜处理国际危机的独特智慧。
2010年升任外务省北美局副局长后,崔善姬开始从技术型官员向战略决策者转型。2019年朝美河内峰会谈判破裂后,她公开驳斥美方指责,展现强硬外交风格;2022年出任外务相后,更主导了朝鲜与俄罗斯的战略协作,包括2025年7月与俄外长拉夫罗夫签署《朝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条约》。这种“从幕后到台前”的蜕变,使其成为金正恩外交团队中不可或缺的“多面手”。
此次访问的时机颇具深意。就在9月初,金正恩完成其首次多边外交“首秀”——出席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活动期间,崔善姬全程陪同并参与多场双边会晤。朝鲜官方影像显示,在金正恩与俄罗斯总统普京、白俄罗斯总统卢卡申科等领导人的会谈中,崔善姬始终紧邻金正恩就座,这一细节凸显其在朝鲜外交决策层的核心地位。
更值得关注的是,崔善姬访华正值美俄博弈加剧、朝鲜半岛局势微妙之际。2025年以来,美国联合日韩频繁举行联合军演,朝鲜则通过试射新型导弹、推进核设施现代化予以回应。在此背景下,中朝高层互动不仅是对传统友谊的坚守,更具有战略平衡的现实意义。正如中国国际问题研究院专家指出:“崔善姬此行将聚焦半岛无核化路径、中朝俄三角协调机制等议题,为地区安全架构注入稳定性。”
访问议程中,务实合作成为关键词。朝鲜劳动党分管经济工作的书记金德勋随金正恩访华期间,中朝双方签署了农业技术合作、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等协议。作为外务相,崔善姬预计将推动这些协议的落地机制建设。例如,朝鲜目前正借鉴中国“乡村振兴”经验改造新义州特区,外务省可能就扩大中方企业参与范围、优化投资保障条款等议题与中方磋商。
人文交流层面,崔善姬的多元背景或成突破口。2024年9月,她在俄罗斯圣彼得堡欧亚妇女论坛上用英文发表演讲,呼吁打破性别壁垒、加强跨国合作,引发国际社会对朝鲜女性赋权的关注。此次访华期间,中朝可能宣布增设留学生交换项目、联合考古等文化合作举措,为两国民间交往开辟新渠道。
作为朝鲜历史上首位女外相,崔善姬的公开活动本身就是国家形象塑造的重要工具。2025年9月金正恩访华期间,朝鲜官方媒体多次发布崔善姬与中方高层互动的画面:在北京轨道交通指挥中心,她仔细询问中国高铁技术;在同仁堂制药厂,她体验中药炮制工艺。这些细节经媒体传播后,有效冲淡了国际社会对朝鲜“封闭保守”的刻板认知。
朝鲜问题专家李成浩分析称:“崔善姬的国际化形象与专业素养,使朝鲜在外交场合既能展现坚定立场,又能传递开放信号。这种‘刚柔并济’的叙事策略,恰是朝鲜突破外交困境的关键。”
从历史维度看,中朝高层互动始终与地区格局演变同频共振。1950年,中国人民志愿军跨过鸭绿江;1961年,中朝签署《友好合作互助条约》;2013年,双方确立“四大战略沟通机制”。如今,崔善姬的到访延续了这一传统,更注入了新时代内涵——在单边主义逆流中坚守多边主义,在地缘冲突中维护战略自主,在技术封锁中探索合作创新。
正如王毅外长在欢迎崔善姬时所言:“中朝友谊是两国人民共同的宝贵财富,也是维护地区和平稳定的坚定力量。”当崔善姬与王毅在人民大会堂握手时,这一瞬间不仅定格了外交礼仪的庄重,更预示着两个社会主义国家在变局中携手前行的决心。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这种超越意识形态的睦邻友好,无疑为世界提供了处理国家关系的典范样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