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15米巨树被台风连根拔起
【广州15米巨树被台风连根拔起】9月24日清晨,超强台风“桦加沙”裹挟着17级狂风直扑珠三角,广州市天河区黄埔大道上一棵15米高的巨型榕树被连根拔起,粗壮的树干横亘马路中央,枝叶砸中三辆途经车辆,其中一辆特斯拉车顶被压至变形。这惊心动魄的一幕被市民手机镜头记录,迅速登上热搜榜首,成为台风“桦加沙”登陆广东后首张“城市伤痕照”。
这棵倒伏的榕树位于黄埔大道与猎德大道交汇处,树龄约40年,胸径达1.2米,原本是周边居民夏日纳凉的“绿色地标”。台风过境时,其根部土壤被暴雨完全冲刷,露出盘根错节的根系,如同被巨手撕开的“城市伤疤”。现场目击者李先生回忆:“早上7点风突然变大,这棵树像被无形的手拽着,先是剧烈摇晃,接着‘轰’的一声倒下,整个过程不到10秒。”
事件导致黄埔大道双向封闭4小时,广州“绿巨人”抢险突击队出动30名队员,动用两台起重机才将树干移除。队员王师傅擦着汗水说:“这棵树根系发达,但台风带来的瞬时风力超过14级,相当于每平方米承受200公斤压力,再坚固的树木也扛不住。”
气象数据显示,“桦加沙”登陆时中心气压低至920百帕,环流直径超过1000公里,覆盖整个广东省。其带来的“空调外机效应”导致广州23日出现37℃高温,24日凌晨风力骤增,黄埔区自动站测得15级阵风,打破历史极值。
此次台风路径与2017年“天鸽”、2018年“山竹”高度相似,但破坏力更甚。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指出:“‘桦加沙’维持超强台风级长达60小时,且登陆点靠近珠江口,风暴潮与天文大潮叠加,海水倒灌风险极高。”截至24日18时,广州已转移危险区域群众12.3万人,关闭景区28家,停运地铁9号线部分区段。
巨树倒伏并非孤立事件。在白云区,直径80厘米的古榕树砸穿居民楼阳台;番禺区某小区12棵棕榈树齐根折断;南沙区沿海防护林出现3公里长的“断带”。这些场景让人想起2018年“山竹”台风期间,深圳深南大道7000棵树木倒伏的惨状。
但城市韧性也在磨砺中提升。天河区市政部门提前对行道树进行修剪,在树干基部浇筑混凝土加固;黄埔区在低洼地带预置2000个防洪闸;越秀区开放37个应急避难场所,配备卫星电话、发电机等“抗灾黑科技”。正如广州市三防办主任陈志强所言:“每一次灾害都是对城市治理的体检,我们要把‘伤痕’变成‘勋章’。”
台风中,普通人的选择令人动容。天河城购物中心员工用沙袋筑起1米高的“防洪墙”,保护地下商城;外卖小哥陈伟在齐膝积水中推着电动车前行,订单备注写着“风大不用送上楼”;便利店老板张姨将冰柜搬到门口,免费发放矿泉水:“当年‘山竹’时我受过帮助,现在该我回报社会了。”
然而,灾害也暴露出部分市民防灾意识薄弱。有网红在台风眼过境时直播“追风”,被倒下的广告牌砸伤;某小区业主因抢收晾晒衣物拒绝撤离,最终被消防员强行背出;社交媒体上,“台风假该不该停课”的争论持续发酵。气象专家提醒:“台风眼过境时的短暂平静是‘死亡陷阱’,必须等到气象部门解除预警才能外出。”
倒伏的榕树引发关于城市生态的深层思考。广东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专家指出,广州现有行道树中,榕树占比超60%,其气生根虽能增强抗风性,但浅根系在极端天气下仍易倾倒。建议未来采用“乔灌草”立体绿化模式,在高层建筑间种植深根系树种,形成“绿色防风墙”。
更值得警惕的是气候变化带来的灾害常态化。据统计,1949-2025年登陆广东的台风中,超强台风占比从5%升至23%,而广州年均降雨量较30年前增加28%。正如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所言:“我们正在经历地球气候的‘质变点’,每一次极端天气都是对人类文明的警示。”
当夕阳穿透云层,照在黄埔大道那道深深的树坑上,抢险队员已种下新的树苗。这株幼小的榕树或许需要20年才能长成参天巨木,但它象征着人类与自然博弈的永恒命题——我们无法阻止台风来临,但可以通过科学规划、全民教育和技术创新,让城市在灾难中站得更稳、走得更远。
正如网友在热搜下的留言:“15米的巨树倒了,但1400万广州人的抗灾精神永远挺立。”当台风警报解除时,这座城市将带着伤痕继续前行,因为每一次与自然的对话,都是文明进步的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