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江门:全市交通信号灯亮红灯
【广东江门:全市交通信号灯亮红灯】2025年9月24日11时,广东江门市主城区1.2万组交通信号灯集体转为红色,往日川流不息的车流瞬间凝固。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10级风圈逼近,这座珠江口西岸的城市以“全市交通信号灯亮红灯”的非常之举,拉开了抵御极端天气的全民防线。截至当日16时,江门已转移安置群众23.6万人,实施交通管制12小时,未发生因台风引发的重大次生灾害。
“全市交通信号灯红灯,禁止所有社会车辆通行!”24日上午9时,江门市人民政府防汛防旱防风指挥部发布第7号通告,宣布自10时起在全市范围内实施“五停”期间交通管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突发事件应对法》第七十三条,除应急处突、抢险救灾、警务执勤、医疗救护、城市保障(供电、供水、供气、通信)等5类车辆外,所有社会车辆禁止通行。
在蓬江区港口路,外卖骑手陈师傅将电动车停放在指定区域:“平台早上就暂停接单了,安全第一。”他的身后,市政工人正在加固最后一块防洪挡板。数据显示,交通管制实施后,江门市区道路车辆减少92%,120急救车平均响应时间缩短至4分钟。江门市交警支队负责人解释,此次采用的全红信号模式通过延长黄灯结束后的全红时段,确保所有方向车辆完全停止,避免台风期间强风导致车辆失控引发碰撞。
这一设计源于2018年台风“山竹”的惨痛教训。当年,因预警滞后导致3人遇难,其中两起事故与台风期间车辆失控有关。如今,江门用“全红信号灯”筑起一道物理隔离带,将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网友“江门阿强”在社交媒体留言:“红灯停,不是束缚,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行!”
台风“桦加沙”的威胁早在3天前就已显现。9月21日18时,江门市气象台发布台风白色预警,较往年提前18小时启动响应机制。22日凌晨,台风中心风力增强至17级,市三防指挥部连夜调度127支应急队伍、3800台机械设备预置到重点区域。“每小时雨量可能超过80毫米,相当于把西湖的水在3小时内倒进江门。”市水文局总工程师李伟强的预警促使决策层果断升级响应。
23日19时,全市实施“五停”措施,比台风实际影响提前24小时。在台山市广海镇,渔民林伯的渔船早已驶入防风锚地:“政府通过北斗系统定位所有渔船,23日中午前必须回港。”截至24日12时,江门海域2896艘渔船、321艘商船全部归港避风,沿海14处旅游景区关闭,转移游客1.2万人。
这种“提早量”背后是科技的强力支撑。江门市“智慧三防”系统整合气象、水文、交通等12个部门数据,实时模拟台风路径对建筑、交通的影响。24日8时,系统预警新会区会城街道可能出现内涝,指挥部立即调度12台“龙吸水”排水车预置到位。“台风眼经过时,风速可能瞬间达到17级。”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明指出,“桦加沙”的“针眼效应”导致其外围环流破坏力极强。为此,江门在全市部署367个微型气象站,实现村级预警全覆盖。
在防御“桦加沙”的战场上,科技与人力共同编织起安全网。在台山市赤溪镇,转移群众的工作从23日凌晨持续到24日黎明。72岁的独居老人李阿婆起初不愿离开老宅,镇干部小陈带着急救包蹲在门口劝说:“阿婆,您看这风把瓦片都吹飞了,咱们去安置点有热饭吃,还有医生24小时值班。”最终,老人含泪握住小陈的手:“我听你们的。”
这样的场景在江门各地不断上演。截至24日16时,全市已转移安置群众23.6万人,开放应急避护场所827个。在开平市赤坎镇,民宿老板周女士将15间客房免费开放给滞留游客:“台风天,我们就是一家人的。”而在鹤山市,200名“的哥”自发组成应急车队,24小时待命转运危急病人。
普通人的善举与政府的硬核措施形成强大合力。在江海区外海街道,社区工作者小林和志愿者们用沙袋加固低洼地带,他们的衣服被汗水浸透,却依然笑着说:“我们多扛一袋沙,居民就多一分安全。”这种“全民共守”的防御模式,让江门在台风中展现出惊人的韧性。
当夜幕降临,江门东湖公园的探照灯照亮了救援现场。那些在泥浆中搜寻的身影,那些从直升机上投下的物资包,那些跨越社区的互助网络,共同编织成守护生命的网。这场灾难再次证明:在自然灾害面前,任何个体都显得渺小,但当14亿人携手时,便能创造出抵御任何风暴的力量。
从预警系统的秒级响应,到民间自发的互助网络;从跨部门的协同作战,到两岸三地的技术共享,这些进步终将汇聚成抵御灾害的坚固堤坝。正如江门市市长在防台风动员会上所说:“我们无法阻止台风来临,但可以用智慧和团结,让损失降到最低。”当下一场台风来袭时,江门的“全红信号灯”必将再次亮起,那是生命至上的宣言,更是文明进步的见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