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珠海出现17级阵风
【广东珠海出现17级阵风】2025年9月24日,广东珠海以一场惊心动魄的“风王”考验,成为全国关注的焦点。当日上午,位于珠海香洲区庙湾主站的气象监测设备捕捉到17级阵风(59.1米/秒),风速堪比高速列车全速行驶,这一数据不仅刷新了今年华南沿海地区的风力纪录,更以直观的物理力量震撼着每一位市民的心灵。随着超强台风“桦加沙”步步逼近,广东全省进入最高级别防御状态,一场人与自然的较量在珠江口西岸激烈展开。
“风速59.1米/秒!这是珠海气象史上罕见的极端值。”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在接受采访时强调。根据中国气象局标准,17级台风的最大持续风速可达56.1-61.2米/秒,其风压高达230公斤/平方米,足以让180公斤的成年人站立不稳,轻松掀翻汽车、摧毁广告牌,甚至撕裂高层建筑的玻璃幕墙。
在珠海情侣路,狂风裹挟着海浪不断冲击堤岸,海水倒灌导致部分路段积水超过1米。横琴湾酒店附近海域,巨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震耳欲聋,警车闪烁的警灯在能见度不足50米的雨幕中若隐若现。更令人揪心的是,万山区万山岛在11时录得17级以上阵风(63.8米/秒),这一数据已接近台风风力上限,凸显出“桦加沙”的极端破坏力。
“这比2018年‘山竹’台风登陆时还要猛烈!”在珠海生活了40年的渔民老陈望着被吹得东倒西歪的渔船,声音颤抖地说。他回忆,2017年“天鸽”台风曾让珠海遭遇3米高的海水倒灌,而此次“桦加沙”带来的风暴潮预警显示,沿岸水位可能再次突破历史极值。
面对“桦加沙”的威胁,广东省于9月23日10时启动防风Ⅰ级应急响应,这是继“山竹”之后首次启动最高级别防御措施。截至24日10时35分,全省已发布104个台风预警(34个红色、31个橙色)、52个暴雨预警(4个红色),珠江口沿岸更是首次拉响风暴潮红色预警。
在珠海,市政府紧急发布“五停”通告:全市停课、停工、停产、停运、停业。金湾机场取消所有航班,港珠澳大桥封闭,横琴口岸暂停通关,就连珠海长隆海洋王国也关闭了所有户外游乐设施。在日月贝附近,记者看到,往日熙熙攘攘的广场空无一人,只有巡逻的警车和抢险车辆在雨中穿梭。
“我们连夜转移了3.2万名沿海低洼地区居民。”珠海市三防指挥部负责人表示,全市已开放827个应急避难所,储备了足够50万人使用3天的饮用水和食品。在香洲区某社区,居民李女士展示了她准备的“防台物资包”:手电筒、充电宝、压缩饼干、急救药品,还有用胶带贴成“米”字形的玻璃窗。“2017年‘天鸽’来的时候,我家窗户被吹碎,这次一定要做好防护。”她说。
在这场与台风的赛跑中,科技力量成为守护生命的关键。中央气象台提前48小时锁定“桦加沙”路径,路径预报偏差控制在50公里以内;深圳人工智能系统在风速达10级时自动触发地铁停运指令;珠海自2017年后建设的风暴潮防御工程,成功抵御了2022年“暹芭”台风的考验,为此次防御提供了坚实基础。
“现在我们能通过卫星、超级计算机和AI模型,实现台风路径、强度、风雨影响的精准预测。”中国气象局台风与海洋气象预报中心主任钱传海介绍。在广东省应急管理厅指挥大厅,巨型屏幕上实时显示着台风动态、雨量分布和人员转移情况,决策者们根据数据模型动态调整防御策略。
数字工具的普及也让公众防灾意识显著提升。通过“粤省事”小程序,居民可一键查询附近避难所;关注“广东应急管理”公众号,能实时接收预警信息;甚至有网友开发出“台风模拟器”,用游戏化的方式帮助儿童理解台风危害。
当广东严阵以待时,“桦加沙”已先在台湾省造成惨重伤亡。截至24日上午,台风已导致17人死亡、34人受伤、124人失联。在台南市,72岁的独居老人林阿婆被发现在家中溺亡,邻居哽咽着说:“洪水来得太快,她根本来不及逃生。”
国台办发言人24日表示:“我们对遇难同胞表示深切哀悼,愿协助台湾方面做好救援和善后工作。”这场灾难再次敲响警钟:在极端天气频发的背景下,基础设施的抗灾能力与公众的防灾意识同样重要。
“桦加沙”的肆虐,不仅是一场气象灾难,更是一面映照社会治理能力的镜子。从珠海17级阵风的极端数据,到台湾17条生命的沉重代价,我们看到,再精准的预警、再坚固的堤坝,都离不开每个人心中的“安全弦”。
“防灾不是政府单方面的事,而是全民的责任。”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周建云指出,近年来广东通过立法强化建筑防风标准、推广社区应急演练、建立灾害保险机制,逐步构建起“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防灾”的体系。但他同时呼吁,应加强对建筑附属设施(如广告牌、太阳能板)的安全监管,避免“小部件”酿成大灾难。
据中央气象台预测,“桦加沙”将于24日傍晚到夜间在广东阳江到湛江一带沿海登陆,之后进入北部湾,趋向越南北部。尽管强度可能减弱为强台风级,但其带来的暴雨仍将引发山洪、泥石流等次生灾害。
更令人担忧的是,在全球气候变暖背景下,类似“桦加沙”的极端台风正变得越来越频繁。世界气象组织报告显示,过去50年,西北太平洋台风平均强度增加了12%-15%,登陆时风速超过17级的台风比例显著上升。
“每一次台风都是对城市治理的考验。”广东省气象局局长庄旭东说,“我们需要从单一防灾转向综合减灾,将气候变化因素纳入城市规划,建设更具韧性的基础设施。”
当“桦加沙”的狂风掠过珠江口,我们看到,珠海的17级阵风终将平息,但人类与自然的博弈永不停歇。从政府紧急转移百万群众,到消防员逆风而行抢险救援;从科技工作者日夜监测台风动态,到普通市民用胶带加固窗户——这场战斗中,每个人都是守护家园的英雄。
面对越来越极端的天气,我们需要的不仅是更坚固的堤坝、更精准的预报,更需要心中那根永远绷紧的“安全弦”。因为,守护生命的从来不是钢筋水泥,而是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对每一个生命的珍视与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