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局部进10级风圈 170斤记者站不住
【广东局部进10级风圈 170斤记者站不住】9月24日11时20分,广东阳江海陵岛闸坡镇海岸线,体重170斤的广东电视台记者手持防风麦克风,在10级狂风中身体前倾45度仍难保持平衡,身后临时搭建的采访车被吹得剧烈摇晃。这场由台风“桦加沙”外围环流引发的极端天气,让广东沿海多地进入10级风圈范围,深圳、中山、阳江等地相继发布台风红色预警,成为今年以来华南地区遭遇的最强风力考验。“风力突然增强时,我整个人像被无形的手拽着往后拖。”记者回忆道。他所在的闸坡镇渔港,浪高超过5米,停泊的渔船被巨浪推挤着相互碰撞,发出刺耳的金属摩擦声。现场画面显示,他试图向前移动时,右脚刚离地就被强风掀翻,若非摄像师及时拉住,险些被卷入海中。
这种场景并非个例。央视记者在深圳大鹏新区进行的实地测试中,130斤的实验员在10级风力下无法站立,手中的折叠伞瞬间被撕成碎片。气象专家解释,10级风对应风速24.5-28.4米/秒,相当于每秒移动8层楼高度,其破坏力足以掀翻汽车、折断树木。
广东省气象台数据显示,截至24日12时,阳江沿海阵风达31.2米/秒(11级),深圳东部海域监测到34米/秒(12级)瞬时风速。这种强度已接近2018年超强台风“山竹”登陆时的水平,当时广东全省转移安置245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超500亿元。
面对极端天气,广东已形成一套精密的防御体系。23日18时,省三防总指挥部启动防风Ⅱ级应急响应,比台风实际影响提前30小时。这种“提早量”源于对历史教训的深刻总结——2013年台风“天兔”因预警滞后导致36人死亡,此后广东将防风响应启动标准从“预计登陆”调整为“可能影响”。
在珠海情侣路,市政工人正在加固最后一块防浪堤板。这些重达2吨的混凝土构件,通过轨道系统可实现1小时内快速部署。深圳市则启用“台风数字孪生系统”,通过12万路城市摄像头和气象传感器,实时模拟台风路径对建筑、交通的影响。24日9时,系统预警盐田港将出现风暴潮,相关部门立即组织387艘渔船回港避风。
“现在防台风不是单一部门的事。”广州市应急管理局负责人表示。在白云区,社区网格员通过“穗好办”APP,2小时内完成12万户独居老人走访;东莞供电局运用无人机巡检,提前发现并修复23处输电线路隐患;湛江教育部门根据“台风预警自动停课机制”,于23日晚通知全市中小学24日停课。
灾难面前,普通人的善举汇聚成抵御风暴的城墙。在惠州巽寮湾,民宿老板陈伟强打开全部28间客房,免费接待被困游客;“的哥”李建国连续14小时接送医护人员,车费收入分文未取;更有数十名市民自发组成“人链”,协助消防员固定被吹倒的交通指示牌。
“这就是广东精神。”在广州天河区庇护中心,志愿者边分发物资边说。该中心容纳了400余名避难者,大家自发分享食物、照顾老人,孩子们用彩笔在墙上画出“台风退散”的愿望。这种守望相助的力量,正是广东连续五年获评“全国防灾减灾示范省”的核心密码。
据联合国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报告,到2030年,全球超强台风发生频率将增加40%。面对日益严峻的挑战,广东正在探索“韧性城市”建设路径:生态防御:在珠江口种植2000公顷红树林,利用自然屏障消解风暴潮能量;建筑革新:要求临海建筑玻璃幕墙厚度不低于19毫米,底层设置可升降式防水闸门;智慧预警:开发“台风风险地图”,实时显示各区域积涝、停水停电风险;社区教育:推广“家庭应急包”配备标准,组织年度防灾演练。
“人类不能阻止台风,但可以让自己更强大。”中国气象局研究员的这句话,道出了应对灾害的关键。从加固一扇玻璃门到重建整个防御体系,从个体自救到社会互助,每次考验都在推动文明进步。
当夜幕降临,灯塔在风雨中闪烁,这座经历过无数风暴的城市,正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挑战。或许正如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场风暴何时来临,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它到来时,我们已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就是应对灾害最好的答案。台风终会过去,但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征程永不停歇。从广东到全国,从政府到市民,每个人都是这场持久战中的战士。当170斤的记者在狂风中踉跄时,我们看到的不仅是自然的力量,更是人类在灾难面前不屈的意志——这意志,终将化作照亮前路的明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