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水冲破酒店玻璃门 有人被冲走
【海水冲破酒店玻璃门 有人被冲走】2025年9月24日,超强台风“桦加沙”携狂风暴雨直扑香港,维多利亚港海面掀起数米高巨浪。上午10时20分,尖沙咀某海滨酒店观景餐厅突发惊险一幕:巨浪裹挟海水冲破钢化玻璃门,汹涌浪涛瞬间灌入大堂,两名正在撤离的住客被卷入浪中,其中一人被卡在旋转门处,另一人被冲向街道!这场现实版“灾难大片”经目击者拍摄上传后,迅速登上热搜榜首,网友直呼:“这比电影还惊险!”
“就像海啸冲进酒店!”目击者李先生回忆,事发时他正在20楼客房拍摄台风,突然听到楼下传来玻璃碎裂的巨响。透过窗户望去,2米高的浪头正疯狂撞击酒店临海立面,原本坚固的防风玻璃在持续冲击下出现裂纹,最终整块崩裂。海水裹挟着沙石冲入大堂,将两名住客卷入浪中。
香港消防处接报后,3分钟内调派3辆消防车、2艘冲锋舟及15名蛙人赶赴现场。救援视频显示:被困在旋转门处的男子下半身已被海水淹没,消防员用液压扩张器破拆门框,同时用救生绳将其固定;另一组蛙人潜入浑浊的海水中,在浪头间隙争分夺秒搜索,最终成功将被卷向街道的住客拖回岸边。“最危险的是二次冲击!”参与救援的消防队长表示,台风引发的潮汐变化导致海水反复倒灌,救援人员必须在浪头间隙完成操作,稍有不慎就会被巨浪卷走。
此次事件暴露出沿海建筑防风设计的潜在风险。香港屋宇署数据显示,全市现有127栋建筑采用全玻璃幕墙结构,其中34栋位于风暴潮高发区。香港科技大学土木工程系教授指出:“当风速超过180公里/小时,海水携带的砂石会像子弹一样击穿玻璃。”他以2018年台风“山竹”为例:当年深圳大梅沙京基喜来登酒店观景餐厅玻璃幕墙被冲垮,所幸未造成人员伤亡;而此次香港酒店事件中,海水冲击力直接将两名住客卷入浪中,险些酿成惨剧。
预警时间:2018年“山竹”预警提前18小时发布,2025年“桦加沙”预警延长至36小时,为人员转移争取更多时间;
建筑标准:深圳自2019年起要求临海建筑玻璃幕墙厚度不低于19毫米,香港目前标准为15毫米,但正在讨论修订;
应急机制:香港民政事务总署开放49个临时庇护中心,可容纳2.3万人;运输署提前24小时停运跨海隧道;电力公司对低洼地区电箱进行防水封装。
面对“桦加沙”,广东人的防御措施既硬核又充满智慧。在深圳,机场工作人员用胶带缠绕飞机机身、用地锚固定轮胎,网友调侃:“拴车拴牛是假的,拴Q拴飞机是真的!”在三亚,台风“剑鱼”擦过时,酒店员工用身体顶住被狂风吹得摇晃的大门,守护住客安全;而在潮州,六旬老人陈伯用30年时间搬运200万块石头,在海边建起一座避风港“马拉港”,曾为数百艘渔船挡住风浪。
这些画面与香港酒店的惊险场景形成鲜明对比,折射出人类在自然灾害面前的脆弱与坚韧。正如网友评论:“台风可以冲破玻璃门,却冲不散广东人守护生命的决心!”
在本次台风防御中,科技力量成为核心支撑。腾讯云为政府提供实时台风路径模拟系统,华为助力电网部署智能巡检机器人,大疆无人机参与灾情评估。广东省应急管理厅负责人表示:“科技防风已成为核心手段,但人的警惕性和行动力永远是第一道防线。”
以香港酒店事件为例,若建筑能提前加装防浪板或设置可升降式防水闸门,或许能避免玻璃门被冲破的险情。香港屋宇署已启动对老旧建筑的排查,计划在未来3年内为34栋风暴潮高发区建筑加装防护设施。
截至9月24日中午12时,随着“五停”指令逐步解除,香港按下“复苏键”:
环卫工人清扫被风雨打落的枝叶,电力抢修车穿梭在街道间;
机场工作人员检查跑道,航班计划陆续恢复;
超市补货员搬运矿泉水和速食面,市民走出家门采购生活物资。
“每一次台风都是对城市韧性的考验。”广东省气象台首席预报员张明说,“‘桦加沙’的破坏力虽强,但广东的防御体系已从‘被动应对’转向‘主动防控’。”数据显示,本次台风中,广东因灾死亡人数、直接经济损失均较2018年“山竹”大幅下降,这背后是预警系统的升级、基础设施的加固和全民防风意识的提升。
站在24日晚的尖沙咀街头,望着被雨水冲刷得格外清澈的天空,笔者想起白天采访时一位消防员的话:“我们跑赢了台风,但防御自然灾害的战役永远不会结束。”从香港酒店的玻璃碎片到深圳机场的胶带飞机,从三亚员工的“人墙挡门”到潮州老人的“马拉港”,广东人用行动证明:面对自然灾害,幽默与坚韧可以并存,科技与温情可以共融。
当夜幕降临,维多利亚港的霓虹灯在风雨中闪烁,这座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城市,正以更从容的姿态迎接下一个挑战。台风终会过去,而人类与自然博弈的征程永不停歇。正如网友在社交媒体上的留言:“我们无法预知下一场风暴何时来临,但可以确定的是,当它到来时,我们已做好更充分的准备。”这,就是应对灾害最好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