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新闻网9月24日电 香港报章9月24日就时事热点发表社评。
《大公报》发表社评:超前部署抗灾 构建韧性城市
面对超强台风“桦加沙”来袭,特区政府超前部署,准备充分,建起一套全方位抗灾体系,增强了市民战胜台风的信心。
此次超强台风是一场大考,一次全面的压力测试。特区政府一早已提前部署,渠务、民政、消防、警方、飞行服务队、交通运输、医管局等各部门守土有责,各就各位;海旁风险位置堆积了防御沙包,低洼地区居民被疏散到安全地方;另一方面,社会各界也积极应对,建筑物和住宅大厦的玻璃窗贴上了防风胶纸……不管桦加沙如何强劲,整个城市运作有条不紊,安然有序。事实充分说明,面对自然灾害,主动出击、防患于未然,才是现代防灾抗灾的核心理念。特区政府提前构筑的全方位抗灾体系,正在发挥强大的功能。
《文汇报》发表社评:上下一心严阵以待 遵守指引尽责防灾
这些措施不仅展现出特区政府对灾害风险的科学评估与技术应对能力,更彰显出公务员团队坚守岗位、严阵以待的专业精神。而在台风信号高悬、市民纷纷返家避风之际,前线公务员在关键时刻,站在防灾抗灾第一线。无论是渠务署人员在暴雨中操作排水机械人,还是警务处和消防处增派人手随时待命救援,他们都以实际行动诠释了何谓“逆风而行”。这种无畏艰险、恪尽职守的精神,不仅保障了城市基本运作,更守护了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香港在《2025年世界竞争力年报》中于“政府效率”排名全球第二,绝非偶然,正是有赖这支专业、高效、负责任的优秀公务员队伍。
《香港商报》发表社评:西九接续发展 谱写文化新篇
发展文化艺术,未必是为了赚钱,但始终要顾及可持续发展。施政报告一方面强调了“文化+旅游”的协同性,另方面也提出要引入更多商业元素。
文化艺术乃一种“软实力”体现,有助建立国际形象,香港不仅是一个金融中心、商业城市,更是一座富有魅力与内涵的大都会,古今中外文化艺术共冶一炉便令不少旅客兴趣盎然。事实上,文化艺术的经济效益向来备受低估,这绝对不限于博物馆之类的盈收,更多的应是无形收益,观光客专程前来无疑会衍生许多间接消费,而随着香港文化艺术版图定位的丰富提升,更多商务客及投资者来港必然带动更大的贸易及经济贡献,尤其是艺术品的投资价值愈来愈大,作为一种资产配置亦愈来愈普及。西九若要实现自负盈亏,毋须公帑注资,必须把握好时代机遇及施政报告政策机遇。“文化+旅游”绝对大有钱途,尚存不少发掘空间,施政报告便提出要打造“香港处处有非遗”来加强推广,以吸引更多本地客及旅客的参与。另外,康文署引入市场营运模式,从而提供更多元的增值活动,包括出租场地等,也有利于文化艺术的市场化、商营化发展。(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