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班长投票超132万网友参与
【选班长投票超132万网友参与】2025年9月23日,一场原本局限于某高校班级的“班长选举”,因投票链接意外“出圈”,在社交平台引发裂变式传播,最终吸引超过132万网友参与投票。截至当日19时16分投票结束,候选人李浩以1294746票(占比97.6%)的绝对优势当选,远超另外两名候选人。这场“全民选班长”的闹剧,既暴露了网络投票的监管漏洞,也引发公众对“投票严肃性”的激烈讨论:“当一场班级选举变成全网狂欢,我们究竟在投什么?”
据多方核实,此次投票源于某高校大一新生班级的班长选举。9月23日下午,班级负责人通过微信小程序“群投票”发起内部投票,初衷是统计同学对候选人的支持率。然而,由于设置时未限制传播范围,投票链接被意外分享至外部社交平台,并在微信群、QQ群等渠道迅速扩散。短短数小时内,投票人数从最初的几十人飙升至百万级,最终突破132万。
“我们完全没想到会变成这样。”班级辅导员王老师接受采访时表示,“原本只是想用小程序方便统计,结果链接被转发到其他群,甚至有人做了表情包、短视频,直接把选举变成了‘全网任务’。”截至投票结束,李浩的得票数已远超部分县级选举的投票总数,网友戏称:“这票数,选县长都够了!”
根据“群投票”小程序开发者北京快云通合科技有限公司的说明,此次投票为发起人自定义的公开投票,支持分享至朋友圈或微信群,所有人均可直接参与,且未设置投票上限或地域限制。技术中立的设计,为这场“全民狂欢”提供了土壤。
“系统未发现异常刷票行为。”开发者工作人员强调,“但我们也无法控制用户如何传播链接。”事实上,网友的参与方式远超常规:有人为“支持李浩”修改群昵称,有人制作“投李浩一票”的表情包,甚至有博主发起“助力李浩当班长”的挑战赛。一位参与投票的网友坦言:“我就是想看看到底能投到多少票,感觉像在玩一个全网游戏。”
然而,这场狂欢也夹杂着争议。有网友指出,部分参与者并非出于对候选人的了解,而是“跟风起哄”,甚至有人通过技术手段重复投票(尽管未被系统识别)。“这哪是选班长?分明是网络时代的‘行为艺术’。”法律学者评论道,“当投票失去严肃性,结果就失去了意义。”
面对129万票的“天降支持”,当事人李浩的回应显得无奈:“我完全不知道发生了什么,突然就有同学告诉我,我‘火’了。”据同学描述,李浩是班级公认的“热心肠”,常主动帮助同学解决问题,但此次投票结果仍让他感到压力:“我怕大家对我的期待太高,反而做不好班长。”
班级辅导员王老师则直言“尴尬”:“原本是内部选举,现在成了全网笑话。”他透露,班级已召开紧急会议,决定重新组织选举,并严格限制参与范围:“我们会采用线下投票加教师监督的方式,确保结果真实反映同学意愿。”
此次事件并非孤例。2024年,某高校“十佳班长”评选因要求投票数占学院人数100%以上才评“优秀”,被质疑“形式主义”;2025年初,某地业主委员会选举因拉票行为引发纠纷,最终被叫停。一系列案例表明,网络投票的便利性背后,隐藏着“严肃性缺失”“监管空白”等隐患。
“投票的本质是表达意愿,但当它变成一场游戏,意愿就被稀释了。”社会学家周颖指出,“这次‘132万人选班长’的事件,本质上是公众对‘投票权滥用’的集体宣泄。我们需要反思:如何让投票回归严肃?如何避免技术中立沦为人性弱点的帮凶?”
一位网友的评论获高赞:“以前投票是权利,现在投票是流量。我们笑着把班长‘投’上热搜,却忘了真正的民主需要敬畏。”另一网友则呼吁:“别让班级选举变成全网笑话,给投票一点尊严,也给我们自己一点尊严。”
此次事件中,微信小程序“群投票”的开发者被推上风口浪尖。尽管其强调“技术中立”,但公众仍质疑:平台是否有义务对投票范围、参与条件进行审核?例如,是否应限制投票链接的传播范围?是否应对异常投票行为进行预警?
“技术平台不能当‘甩手掌柜’。”互联网法律专家张伟表示,“根据《网络安全法》,平台有义务保障用户信息安全,防止技术被滥用。对于可能引发社会影响的投票活动,平台应建立审核机制,而非事后‘甩锅’。”
目前,微信官方尚未对此事作出回应,但“群投票”小程序已紧急下架相关投票链接,并在首页增加“投票范围限制”提示。开发者表示:“未来将优化功能,避免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站在2025年的秋天回望这场“132万人选班长”的闹剧,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技术的双刃剑,更是人性的复杂。当投票变成一场全民游戏,当班长变成一个网络符号,我们是否在消费民主的同时,也消费了自己的判断力?
真正的民主,从来不是“多数人的暴政”,更不是“流量的狂欢”。它需要规则的约束、理性的参与,以及对每个投票权的敬畏。愿这场荒诞的选举,能成为一面镜子,照见我们对待民主的态度——是儿戏,还是信仰?
最后,想对那132万网友说:下一次投票前,不妨问问自己:我投的是票,还是热闹?我选的是班长,还是表情包?答案,或许就在你指尖的那一“点”之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