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风来袭巨浪排山倒海 香港楼房晃动
【台风来袭巨浪排山倒海 香港楼房晃动】9月24日凌晨3时,香港天文台紧急拉响十号飓风信号,这是继7月台风“韦帕”后,香港年内第二次悬挂最高级别风球。超强台风“桦加沙”携17级阵风直扑珠江口,维多利亚港巨浪高达8米,尖沙咀海滨长廊护栏被冲垮,九龙半岛多栋高层建筑出现明显晃动。这场被气象专家称为“近十年最强台风”的灾害,不仅考验着城市的防灾体系,更在狂风暴雨中见证了香港社会的韧性与温度。23日晚11时,台风“桦加沙”位于香港东南偏东约150公里海域,其庞大的环流已笼罩整个粤港澳大湾区。香港天文台监测显示,大澳渔村录得每小时156公里的持续风速,长洲气象站测得最大阵风达198公里/小时,刷新2018年台风“山竹”创下的纪录。
24日凌晨1时,维多利亚港掀起滔天巨浪。香港海事处监控画面显示,一艘停泊在尖沙咀码头的趸船被巨浪抛起,重重砸向防波堤,船体瞬间断裂。中环国际金融中心外墙的LED屏幕被狂风吹落,玻璃碎片如雨点般砸向地面。家住红磡的市民陈先生用手机记录下惊险一幕:“整栋楼像钟摆一样摇晃,窗户发出刺耳的金属扭曲声,我抱着孩子躲在卫生间,心里默念‘一定要撑住’。”
面对这场突如其来的灾难,香港特区政府启动最高级别应急响应。民政事务总署23日晚8时前开放47个临时庇护中心,截至24日清晨6时,已有1273名市民入住。运输署紧急调度双层巴士,将滞留机场的旅客转运至安全区域。消防处出动300名“飞虎队”成员,利用绳索技术营救被困天台的工人。
在铜锣湾时代广场,一块重达2吨的广告牌被狂风撕落,砸中下方避雨的5名市民。消防员冒着二次坍塌的危险,用液压剪切开变形的铁架,仅用18分钟便救出全部伤者。医院管理局启动重大灾害应变机制,将玛丽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等12家机构列为“台风创伤中心”,200张备用病床全部启用。
本次台风防御中,香港展现出的科技实力令人瞩目。天文台引入的“台风眼墙置换预测模型”,提前48小时锁定“桦加沙”的异常增强路径。渠务署的“智慧排水系统”实时监测全港1.2万个雨水井,自动调节泵站排水量,避免2018年“山竹”期间多区水浸的悲剧重演。
港铁公司启用的“轨道异物检测机器人”,在台风登陆前完成全线巡查,发现并处理17处潜在隐患。机场管理局的“AI航班调度系统”动态调整航班起降,尽管国泰航空取消532个航班,但仍在24日下午3时恢复部分短途航线,疏散滞留旅客。
灾难面前,香港市民展现出令人动容的互助精神。深水埗的茶餐厅老板陈伯,凌晨4点便开始熬煮姜茶,用保温桶装好后分发给避难所的老人。“台风天冷,喝口热乎的暖身子。”他憨厚地笑着。在旺角,一群外卖骑手自发组成“应急车队”,用防水箱为被困市民运送药品和婴儿用品。
渠务工人冒雨清理排水渠,电力公司抢修断裂的电缆,建筑工人加固受损的脚手架。下午2时,地铁网络全面恢复运营;3时,便利店、茶餐厅陆续开门营业;5时,尖沙咀码头重现游客身影。
这场台风也暴露出城市防灾体系的短板。建筑署的初步调查显示,全港有12%的旧式商厦未达到抗风新标准,部分玻璃幕墙存在脱落风险。环境局承诺,将在未来三年投入50亿港元,升级排水系统、加固沿海堤坝,并推广家庭应急物资储备计划。
当夜幕降临,维多利亚港的灯光渐次亮起,这座经历过无数风雨的城市再次展现出惊人的生命力。从天文台发出预警到城市基本恢复运转,香港用不到24小时的时间,书写了一部关于效率、勇气与温情的防灾史诗。
正如特首李家超在记者会上所言:“台风可以摧毁建筑,但摧毁不了香港人的团结。每一次灾难都是对城市韧性的考验,而我们总能用行动证明——狮子山下,没有过不去的风雨。”当最后一班渡轮鸣笛离港,当避难所的市民带着物资返回家园,我们知道,这座城市已经准备好迎接下一个黎明。因为在这里,狂风暴雨永远吹不散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守望相助,打不垮的是刻在骨子里的拼搏精神。这,就是香港。